6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等5位优秀教师代表围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贺克斌院士作为高校教师代表,围绕学生科研兴趣与创新思维培养、我国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与实践,以及自身专业素养提升与团队成长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记者见面会现场(左三为贺克斌)
“天上治污、地上育人”
这就是我所做的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贺克斌

我叫贺克斌,来自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我从1990年博士毕业以后参加工作,35年来一直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我所做的工作可以用八个字来简单概括,就是“天上治污、地上育人”。我从事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大家所熟悉的PM2.5就是最近十几年的典型代表。最近大家可能感觉到中国的蓝天越来越多了,空气也越来越清新,老百姓的获得感也越来越强了,科技手段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经过长期的野外观测、数字模拟和排放追踪,找准了雾霾的病状、病因和病源,“对症下药”,获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中国的蓝天保卫战获得了国际的高度评价,我所在的团队也获得了联合国“气候与清洁空气奖”团队奖。作为老师,我已经给几千位同学讲过课,我所培养的硕士生、博士生已经超过100多人,他们当中已有十几位在国内外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教授和研究员,成为生态环境领域的佼佼者。我们的团队也入选了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记者提问实录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作为科学家和高校教师,想请问您是如何通过科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以及创新思维?在您带领学生扎根中国大地、投身技术攻关,以及提升我们国家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过程中有什么样具体的实践经验可以与我们分享?谢谢。
贺克斌:谢谢。我们知道,老师的视野有多宽,学生的舞台就有多大。在过去的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过程中,首先是把我们自己的研究和国家的重大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我所在的团队以及我们的学生,在我们过去中国治理大气污染,特别是蓝天保卫战过程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硬仗,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也取得了越来越多国际领先研究成果。
第二,一定要给学生提供非常真实的场景去学习和锻炼。我们的学生跟老师一起,在国家大气污染特别是蓝天保卫战过程当中,学到了非常多的实际知识。我们在研究曾经出现过的洛杉矶烟雾事件和伦敦烟雾事件中,有一批优秀的学生代表,他们在研究实际问题中发现,我们中国东部地区出现的污染现象跟历史上的伦敦和洛杉矶事件是不一样的,学生发现这里既有气也有液还有固,是多相态反应,由这个得到启发。在历史上,洛杉矶烟雾事件,美国科学家创立了大气光化学理论;伦敦烟雾事件历史上,欧洲科学家创立了云化学理论;在中国,我们根据跨相态或者多相态这种反应,提炼为“霾化学”理论,给我们学生大大提供了信心,并且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更宝贵的新的研究方向。这就是我们国家现在支持的。
最后,我们要通过学科交叉,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的空间。我们国家现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路径,在中国,这样的主题实际上已经不是我们传统课程和教材可以覆盖的,清华大学举全校之力打造了用于“双碳”的新课程体系,而我所在的碳中和研究院也在推进建设碳中和系统科学与技术的一级学科。通过能源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包括经济、金融科学相结合,为学生未来在国际和国内生态环境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搭建更好的舞台。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前,党和国家倡导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请各位代表分享一下,你们怎样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是如何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谢谢。
贺克斌:谢谢你的提问,我先来谈谈我的体会。我是一名高校老师,同时也是科研工作者,我始终认为,突破技术瓶颈,用科研创新成果服务国家战略,同时为国家培养有担当、能贡献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就是我们报效国家最直接的方式。
我经常给学生讲,做学问必须要心怀家国天下。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的巨大挑战。无论困难有多大,我们都必须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国际上衡量绿色高质量发展有一个曲线,我们把它叫“喇叭口”曲线,也就是社会经济发展代表的GDP是“往上走”的,代表生态环境质量的污染物排放量是“往下走”的。在2005年以前,当我们跟国外学者交流的时候,心里既羡慕又着急,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中国的曲线是GDP和污染物排放量同步增长。但是从2010年开始,经过了十多年的奋斗,我国建成了反映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喇叭口”曲线,也就是GDP增长跟污染排放的产生量脱钩了。所以,大家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环境质量变好了。
国际学者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识别出了中国是最近十多年在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方面,进展最快的区域。有学者发表研究成果,说明中国用了7年时间走过了美国30年改善PM2.5同样幅度的路径。当中国老百姓从蓝天、清新空气中获得了实实在在幸福感的时候,我想这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褒奖。
中国式现代化、美丽中国建设是几十年、几代人共同努力、持续奋斗才能够实现的,为国育才是我们教师的天职。我经常讲这样的话,学生的事就是天大的事,无论我平时多忙,只要学生有事情,一定要放在首位。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长期的,甚至是一生的影响。非常欣慰的是,我国通过污染防治攻坚战,已经培养出一批中青年骨干力量,我所在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毕业生里面85%都走上了国家急需的重点岗位,我自己的学生现在绝大部分都奋斗在大气污染治理的第一线。我想,这就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近年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刚才听了台上各位老师的发言非常让人感动,各位代表既是其中的见证者更是奋斗者,请各位谈一谈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主动对标新时代的育人要求,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还有就是通过哪些方式带领团队来共同成长的呢?谢谢。
贺克斌:我有多年的留学和国际交流经历,这种经历让我体会到,不应该简单照搬西方模式,更要关注在人类知识星火里面定位中国坐标。大家可能知道,中国是全球工业门类最全的经济体;但大家不太了解的是,我们的很多行业曾经处于技术跨度最大的状态。比如钢铁工业,宝武集团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但是曾经一段时间存在大量类似于地条钢这样高耗能、高排放的工艺。现在我们的燃煤电厂拥有世界上超临界、超超临界最先进的燃烧技术,但曾经我们仅有取暖锅炉、茶浴炉这样最基本技术水平的燃烧装置。
我想说的是,中国的环境质量亟需改善,我们面临的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污染源排放体系,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吸收国际先进的经验,另一方面更需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我们多年努力创立了针对大气复合污染的科学认知、精准溯源和高效治理的科技支撑体系,推动了大气环境改善,取得了被联合国称之为北京奇迹的改善效果,获得了国际高度评价,我们的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磨炼和提升。最近几年连续两次入选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累计50余人次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和中国高被引学者,把论文既写在国际顶级的刊物上,也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们的实践也向世界证明,发展中国家可以在生态文明领域交出满分的答卷。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经讲过一句话,以联合国的标准来看,中国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是冠军,我想这是对我们国家非常高的肯定。
还有另外一句话,中国的就是世界的。我也经常跟学生讲,你们今天所积累的实验数据、研究数据,最终会成为中国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治理的底气。去年我的一个学生团队,自主建立了排放源动态清单模型,为东南亚国家破解跨境污染难题提供帮助,当地官员握着他们的手说,我们非常需要中国方案。我想,我对教育有了更深更高的理解,我们不仅仅是在培养环境科学家,实际上也是在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筑桥者。谢谢。
请点击以下链接查看见面会图文实录:
http://www.scio.gov.cn/live/2025/36448/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