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由能源基金会支持、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主办、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承办的第42期碳中和学术沙龙“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顺利举办。会议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同丹副教授主持。沙龙活动现场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孙可,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碳中和研究院双聘研究员偶阳,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庄明浩作主题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王克,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查看详情>>8月4日,由能源基金会支持、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主办、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承办的第41期碳中和学术沙龙“气候变化与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顺利举办。会议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环境学院鲁玺教授主持。沙龙活动现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工程师哈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姜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明全作主题报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
查看详情>>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战略决策。工业部门作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亦是中国能源消耗和 CO2排放最集中的领域,其低碳转型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工业部门在生产工艺与排放结构上的高度复杂性,使其碳减排技术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全球碳中和实现路径上的难减排领域往往都在工业部门等。为此,由能源基金会资助支持,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
查看详情>>清华大学关大博教授团队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ell Reports Sustainability在线发表题为“Inclusive wealth growth pathways within the carbon peak target for Chinese citi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福祉指数”框架评估了中国67个城市2012-2019年可持续发展与碳排放的协同关系。研究发现,太原、郴州等示范区通过产业转型、教育提升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成功实现碳排放下降与福祉增长的双赢。然而,部分东北城市因...
查看详情>>交通运输行业贡献了全球约2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减排进程因系统复杂性与经济敏感性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挑战。在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协同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在保障运输效能的同时实现碳减排目标,已成为该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AI)技术为深入解析交通排放动态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基于此,来自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刘欢团队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Pattern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Insights into tran...
查看详情>>2025年7月10-11日,“全球生命周期评价(LCA)平台:从愿景到行动”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海外基地——意大利米兰中意设计创新基地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联合国环境署(UNEP)生命周期倡议(LCI)和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联合主办,“碳中和与能源智联”(CNEST)多边合作项目和碳足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吸引了来自全球5大洲、15个国家和地区的27家权威机构、45位专家学者参与,共同探讨互联、互通、互信的全球LCA平台合...
查看详情>>导读这项研究结合遥感、机器学习与技术经济优化模型,系统评估中国367座城市屋顶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可布署潜力,突破以往单一技术或经济考察的局限。研究细化建筑分类与区域差异,将现场消费和政策限制纳入模型,揭示技术潜力与实际布署潜力间存在显著差距,并提出针对性发展路径,为城市可持续供电和减排目标提供科学支持。这项工作方法严谨、数据详实,为读者展现了能源转型背景下各类建筑太阳能应用的机遇与挑战。引言研究背景...
查看详情>>为深入落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法国总统马克龙见证签署的《关于建立中法碳中和中心的意向声明》,加强第十五届中法科技合作联委会确定的气候变化与碳中和优先领域合作,2025年7月2日,首届中法碳中和中心科学会议在法国巴黎成功举办。本次大会作为2025年7月4日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七次会议的重要配套活动,由中国科技部、法国欧洲和外交部及法国高等教育和科研部联合主办,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承办。中国科技部国际合....
查看详情>>近日,清华大学“碳中和与能源智联”(CNEST)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项目团队及合作者研究探讨了煤电容量控制和可再生能源扩张对中国净零排放战略的综合影响。该研究构建了基于全球变化评估模型(GCAM)和电力系统优化模型的耦合分析框架,从社会经济层面量化了实施严格的煤电容量控制和加速可再生能源部署的减排潜力,同时在电力系统运行层面识别并量化了单独实施控煤政策对电力系统充足性的潜在风险。通过剖析4种非净零排放情景....
查看详情>>构建以风电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推动全球能源清洁转型和实现《巴黎协定》气候目标的核心技术途径。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在电力供给侧改变风光出力,在需求侧影响用电负荷,进而加剧未来高比例风光电力系统的供需失衡风险。为应对极端气象条件下出现的短时供需缺口,往往需要配置更多火电容量或储能系统,以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从而导致电力系统成本增加。因此,量化高比例风光电力系统....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