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2025年9月26日下午,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山东大学威海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第48期碳中和学术沙龙“全球低碳能源转型技术关键矿产展望”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顺利举行。会议由山东大学威海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钟洪麟教授主持。

开场致辞

在开场致辞中,专家强调了技术进步、发展前景与系统性解决方案在应对资源短缺和风险中的关键作用,具体包括效率提升、材料替代与资源回收等多维路径。

主旨报告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同丹副教授作了题为“Developing climate-resilient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的主旨报告。她利用气候变化-极端事件-能源安全耦合分析框架,量化了气候变化对全球高比例风光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影响,阐明了长时间无风少光极端事件导致电力系统供需失衡及成本抬升的科学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差异化的全球风光电力系统气候适应与韧性提升策略。

山东大学威海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彭焜以“Low‐carbon power transition may shift mercury emissions from coal combustion to nonferrous metal smelting”为题作报告。他阐述了中国低碳电力转型、关键矿产与汞排放之间的内在关联,指出转型虽使2021–2060年间燃煤汞排放减少超过90%(约101.81吨),但光伏与风电发展带动铜、锌、铅等金属需求上升,导致其冶炼环节汞排放翻倍,累计达370.44吨,污染源呈现从煤炭燃烧向有色金属冶炼转移的趋势。研究强调,通过跨行业协同治理可实现57%的减排,凸显了对金属生产排放加强管控以推动可持续转型的紧迫性。

南开大学曹植教授在“Resourcing a concreting future via circular economy and ecologically responsible mining”报告中,通过材料资本模拟与环境影响预测,系统评估了全球资源开采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指出开采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并提出结合生态保护规划与循环经济策略以有效缓解相关风险。

山东大学威海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元鹏飞以“Critical Metal Scarcity and Price Surges: Hidden Threats to a Timely and Equitable Energy Transition”为题,借助集成模型框架分析了关键材料稀缺与价格波动对全球脱碳进程的潜在冲击。研究发现,材料价格上涨可能延缓可再生能源部署并推高转型成本,进而提出应从提升材料生产力、拓展替代材料应用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构建系统性应对机制。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围绕能源转型与关键材料的前沿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内容涵盖清洁能源系统的气候韧性、关键金属供需风险、资源开采的生态影响以及循环经济与国际合作路径等多个维度,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本次学术沙龙的顺利举办,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了高水平交流平台,深化了能源转型与关键矿产领域的学术对话,并取得了诸多重要的共识与启示。

上一篇:上海市静安区委书记钟晓咏一行来访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

下一篇:《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5)》报告第二次全体作者会顺利举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