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主办的第十一期清华大学碳中和技术论坛“全球低碳能源转型技术关键矿产展望”成功召开。论坛汇聚了关键矿产资源、能源转型路径、资源循环经济等领域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共同探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关键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议题。论坛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环境学院鲁玺教授主持,并通过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能源基金会等多平台直播,累计吸引超14万人次在线观看...
查看详情>>8月25日,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正式揭晓2025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50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其中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低碳能源与CCUS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胥蕊娜在能源环境领域入选。胥蕊娜教授长期从事低碳能源与动力领域复杂条件下热质传递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获得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以第三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科学探索奖”是一项由新基石科学基...
查看详情>>转载来源:《科技日报》2025-08-25 第08版:理 论构建新型零碳热力系统势在必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建立面向碳中和的新型能源体系,必须实现零碳电力、热力和燃料供应。当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对化石能源替代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均有布局,但对热力系统关注相对不足。热力系统现已成为各地开展能源低碳转型和零碳园区建设等工作的难点堵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热力系统转型升级迫在...
查看详情>>8月19日,由能源基金会支持、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主办、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承办的“加速变暖背景下的极端气候环境”顺利举办。会议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尹志聪教授主持。图. 沙龙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江洁,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桂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助理教授俞妍作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布和朝鲁,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平,北京大学海....
查看详情>>当前,气候变化威胁正在加剧,全球多地极端高温和降水事件频发,2024年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作为《巴黎协定》的关键履约国,中国承诺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根据协定要求,各国将在2025年更新其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NDC)目标,明确2035年的减排路线和关键指标。在此背景下,电力行业作为中国碳排放的核心部门,能否实现脱碳转型,将直接决定“双碳”目标的达成进度。在...
查看详情>>8月11日,由碳足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联合国环境署(UNEP)生命周期倡议(LCI)联合举办的“政策与产业中的生命周期评价(LCA)”系列研讨会(北京站)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成功举行。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事务中心等政府部门、国际机构、高校院所、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共23家单位专家代表,共同就LCA在政....
查看详情>>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正在将气候治理范围从二氧化碳扩展至所有温室气体,尤其是甲烷这一增温效应极强的短期气候污染物。作为全球最大的甲烷排放国,中国于2023年发布了首个《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但由于缺乏设施级动态数据库的支撑,甲烷减排目标的量化与落实仍面临挑战。近日,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气候治理与碳金融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滕飞教授课题组构建了设施级中国能源甲烷排放动态数据库,揭示了2...
查看详情>>8月7日,由能源基金会支持、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主办、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承办的第42期碳中和学术沙龙“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顺利举办。会议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同丹副教授主持。沙龙活动现场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孙可,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碳中和研究院双聘研究员偶阳,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庄明浩作主题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王克,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查看详情>>8月4日,由能源基金会支持、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主办、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承办的第41期碳中和学术沙龙“气候变化与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顺利举办。会议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环境学院鲁玺教授主持。沙龙活动现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工程师哈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姜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明全作主题报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
查看详情>>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战略决策。工业部门作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亦是中国能源消耗和 CO2排放最集中的领域,其低碳转型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工业部门在生产工艺与排放结构上的高度复杂性,使其碳减排技术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全球碳中和实现路径上的难减排领域往往都在工业部门等。为此,由能源基金会资助支持,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