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8月7日,由能源基金会支持、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主办、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承办的第42期碳中和学术沙龙“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顺利举办。会议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同丹副教授主持。

沙龙活动现场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孙可,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碳中和研究院双聘研究员偶阳,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庄明浩作主题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王克,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李伟,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覃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沈国锋,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研究员张川,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赵红艳,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郑逸璇等专家受邀参与讨论。本次沙龙通过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CCAPP微信视频号直播,累计约2400人次在线观看。

孙可教授以“生物炭的土壤固碳机制”为题,深入探讨了生物炭对土壤固碳能力的影响,并从理论层面对生物炭的固碳机制进行了详细介绍。报告指出尽管土壤有机碳储量低于化石燃料碳库,但土壤呼吸的碳排放量远远大于化石燃料的排放。生物炭作为有效的固碳减排技术,是稳定土壤碳库、助力落实“双碳”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偶阳研究员作“气候变化减缓适应路径优化”主题报告。报告指出,通过引入多种深度学习技术,实现气候变化缓解路径的大规模生成,有助于提升减排研究的整体数据质量。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海量情景生成,有助于缓解传统自然—社会经济建模运行效率低、以及IPCC数据库仍存在系统性偏差等问题。未来研究中,进一步利用机器学习捕捉人类排放—气候变化影响的响应机制,并预测未来气候影响,可有效推动气候变化减缓适应路径的优选。

庄明浩副教授围绕“农业减污降碳协同发展路径”展开研究成果的分享,其工作从农业排放清单建立、减排技术探索、减排技术落地三个角度出发,逐步构建了粮食安全与减污降碳技术协同落地的创新模式及可持续性评估体系。同时,报告强调,农业生产系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和汇,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紧密联系,精准量化及预测农业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是实现农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

随后,与会专家针对报告主要内容展开讨论。一致认为减污与降碳具有高度同源性与协同性,推动能源、工业、交通、民用和农业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碳中和与清洁大气协同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为此,持续追踪我国各区域、各行业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协同减排与固碳增汇进展并深入探析其关键影响因素与差异化路径至关重要。

下一篇:第41期碳中和学术沙龙“气候变化与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顺利举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