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南合作2025气候投融资专题研讨班”于9月12日在清华大学圆满结业。本次研讨班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主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管,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承办,清华大学中国-巴西气候变化与能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和广东清大创新研究院协办。研讨班历时14天,旨在培养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类人才,提升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研讨班结业式上,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助理所长周剑总结了过去两周研讨班的课程,表示很开心看到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在此积极交流,结下深厚友谊。他提到,希望各位学员回国后,能分享在中国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在本国背景下考虑如何转化应用这些知识,也希望大家未来共同努力为全球气候治做出贡献。

周剑(左);刘德华(右)
清华大学化工系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主任刘德华,围绕中巴在亚马逊地区生物燃料供应链合作、绿色甲醇应用、竹资源碳移除以及发展中国家能源合作前景等进行了深入阐述。他希望此次研讨班能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气候合作搭起桥梁,并表示应持续加强能力建设与知识共享,共同推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和气候治理进程。
来自古巴、南非、萨摩亚的三位学员代表在结业式上分享了他们在研讨班期间的感想和收获。他们非常感谢中国政府和清华大学能够举办此次研讨班。他们表示,通过此次研讨班,看到了中国在气候变化和低碳能源发展领域取得的里程碑式成就,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未来将积极把所学知识融入本国背景下的实际工作中。最后,周剑和刘德华两位老师共同向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本次结业式由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张苗淼主持。


本次研讨班在北京和东莞两地开展,邀请了来自高校、研究机构、政府机构和企业等单位的20多位资深专家,围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政策、国际技术转移、碳定价机制、国内行动和国际经验五大核心模块,就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国低碳发展政策和行动、中国低碳试点探索、中国能源转型路径、低碳技术应用、国际技术转移合作、碳定价机制、气候融资等内容开展集中授课、现场教学和座谈交流。研讨班共设置9场各具特色的项目实地调研及企业考察,例如参观清华大学清绿零碳空间、北京绿色交易所、易事特集团等,帮助来华学员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和成效,节能低碳产业发展情况,同时安排了中国国情介绍、茶艺体验等课程,让学员深入了解中国的发展成就和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