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2024年3月22日,《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4)》第一次全体作者会于南京顺利举办,报告工作组联合主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会军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院士,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刘欣,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周波涛教授以及参与报告编写的40余位专家参会。

图1. 与会人员合影

会议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2024年度报告召集人尹志聪教授主持,尹志聪教授及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所所长雷宇研究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鲁玺教授、清华大学地学系副主任张强教授和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宫继成研究员5位专家分别代表报告工作组发言。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系列报告是在能源基金会支持下,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联合发起,由国内顶尖专家组成的编写团队通过构建我国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监测指标体系,追踪我国协同治理最新进展,描述空气质量与气候变化现状及其影响,提出需补强的薄弱环节和未来协同路径,推动协同治理政策的落地实施。2023年度报告以“降碳 减污 扩绿 增长”为主题,一经发布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报告英文版于COP28边会发布,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在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气候变化应对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贡献力量。2024年度报告为系列报告第四册,目前报告编写工作已启动,本次全体作者会旨在明确报告工作计划及安排,促进各学科领域专家交流沟通、思想碰撞,推动产出高质量报告内容。

刘欣主任在致辞中回顾了近年来《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的项目历程并对2024年度报告的编写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他表示,协同指标体系从搭建到逐年细化完善,专家学者发挥各自学科优势为报告编写注入了诸多亮点,对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战略的落地实施发挥了良好的科技支撑作用。2024年度报告可充分结合国内外形势突出“特色”,包括客观评估2023年空气质量情况,关注减污降碳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十五五”前瞻研究及国际低碳发展形势等,并建议进一步强化各指标的系统性分析,从多个维度加强现有政策的系统梳理与专业解读等,为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推动中国进一步发挥在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中的引领作用。

图2. 刘欣主任致辞、工作组召集人发言(依次为刘欣、尹志聪、雷宇、鲁玺、张强、宫继成)

尹志聪教授作为2024年度报告召集人,介绍了报告编写背景和工作计划及安排。本年度报告将延续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与实践、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大气成分源汇与减排路径、健康影响和协同效益五大方面指标体系的主体框架,更新部分指标,并结合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各项指标。五位专家代表工作组介绍了各部分2024年指标体系更新概况、内容撰写思路及工作计划。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构建协同监测指标体系、持续全面梳理协同工作进展的重要意义,指出报告需充分结合国内外新形势,增加相关指标内容国际国内的纵向对比;同时,建议丰富气候变化与健康影响分析、非二温室气体减排等内容,为协同政策制定与落地实施提供科学、全面的思路。

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与会专家充分认可报告的工作思路,并从报告专业度、影响力等角度提出具体建议及未来展望。周波涛教授指出,气候变化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特征,年度进展梳理过程中需科学评估某一年度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突出报告自身特色,持续扩大报告品牌效应。贺克斌院士强调报告有三点作用——展示进展、识别挑战、启发未来。他强调,通过梳理中国减污降碳进展,识别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碳污协同过程中面临挑战及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共性,在立足国内重大战略需求、梳理全球最新动向、探索国际合作共识、启发全球空气气候治理等方面发挥报告独特作用。王会军院士表示,立足国内外形势,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大势所趋,系列报告的社会价值及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能够继续加强报告专业度,扩大影响力。此外,他强调减污降碳应以健康为目标抓手,建议进一步夯实健康影响相关数据支撑,发挥好靶向作用。并对协同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学术沙龙为平台的跨学科跨领域交流合作等提出诸多期待。

图3. 总结环节专家发言

(依次为王会军、贺克斌、周波涛)

下一步,各工作组将持续完善各项指标,稳步推进编写工作。后续工作组还将开展沙龙活动,邀请行业专家深入探讨相关议题、关注学术前沿、分享研究动态和政策动向,拓宽报告编写思路,促进领域内交流合作;在将系列报告打造为我国减污降碳领域旗舰品牌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以更科学、直观的方式传播报告成果,立足国内接轨国际,进一步提高报告影响力,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及构建美丽中国等贡献力量。

上一篇: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多位专家入选爱思唯尔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下一篇:津静市域(郊)铁路柔性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示范工程正式启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