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2024年9月13日,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主办、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承办的《新型电力系统技术路线展望》报告发布会在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顺利召开,二十余名专家出席会议,共同探讨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未来发展路径。

在低碳、零碳乃至负碳技术成为全球产业革命和科技竞争的关键背景下,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更强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当务之急。作为《中国碳中和技术路线展望》系列报告之一,《新型电力系统技术路线展望》分析了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内涵和特征,指出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展望了碳中和目标下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目标和路径,并对未来需要集中突破的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分析和预测。

能源基金会战略规划主任傅莎(左)与能源基金会能源基金会清洁电力项目主任张永平(右)一同主持报告发布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在致辞中表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而电力行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其转型对于达成碳中和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贺克斌院士剖析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指出突破性技术变革是支撑这一转型的重要基石。本报告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决策参考与理论依据。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致辞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报告团队的工作,并着重强调了能源转型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核心作用。他寄望此报告能够激发行业的创新活力,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指引。同时,邹骥重申了能源基金会在推动可再生能源建设方面的坚定立场与持续努力,表示将致力于为实现全球气候目标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展现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致辞

清华大学电机系副系主任、长聘教授陆超在致辞中指出,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我国电力系统结构形态与转型路径的研究已迫在眉睫。电机系作为清华大学的老工科院系之一,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号召。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领域,不断探索和前行。电机系的研究不仅涵盖了电力系统安全控制与经济运行,还包括了电能转换与传输的重大装备,以及电力能源基础材料与功率器件的关键技术。其中,特别关注“双碳”目标下我国电力系统结构形态与转型路径的研究。系内团队开发的电力系统规划决策软件,已经支撑了中国多个省份的电力规划,为电力系统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数据支持。电机系与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共同组建了“能源互联网智库研究中心”,专注于新型电力系统机制政策以及顶层设计方面的研究,为国家高端智库——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提供支持。

清华大学电机系副系主任、长聘教授陆超致辞

会上,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华南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总部副总经理孙小兵作《对新型能源体系几个重要子系统的探索和思考》主旨报告,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碳中和与标准研究所书记、副所长迟永宁作《重塑新能源发电性能,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安全》主旨报告,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技术处副处长侯金鸣作《对于新型电力系统规划的研究和思考》主旨报告,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新型电力系统研究处副处长王雅婷作《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面临形势和重点举措探讨》主旨报告。

孙小兵(左上)、迟永宁(右上)、侯金鸣(左下)、王雅婷(右下)四位专家分别做主旨报告

会上,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新型电力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电机系长聘副教授张宁正式发布《新型电力系统技术路线展望》报告,并对报告内容进行了介绍。该报告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国家电网大数据中心、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重庆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华北电力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团队共同编写。报告指出,当下中国目前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建设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的低碳型电力系统,建设保障能源供需和防范风险的安全型电力系统,建设实现能源经济高效供给的经济型电力系统。2021年-2030年将是中国的碳达峰期及平台期,风电与光伏电量占比快速提升至30%以上;煤电容量稳步提升,发电量小幅提升;以煤电、水电、气电为主的电力系统提供高度的灵活性。2030年-2050年将是中国的快速减排期,风光电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煤电容量达到峰值,通过“保容减量”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定位转型;储能预计需求侧灵活性的快速增加将补充系统的灵活性需求。2050-2060年则是中国的碳中和期,风光电量占比将达到70%以上,气电、生物质电源、储能、需求侧等灵活性资源在电力系统电力电量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新型电力系统将由“源网荷储”四要素拓展为“源网荷储碳数”六要素。未来的电力系统将以清洁低碳电源为主体,以化石能源为压舱石,推动大电网和分布式并举的互联互动,实现终端用能多样化、弹性化与有源化,构建跨时空多元融合的共享储能体系。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新型电力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电机系长聘副教授张宁代表研究团队发布报告

参会专家合影

能源基金会清洁电力项目主任张永平主持圆桌讨论,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赵勇强、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田鑫、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新能源交易部副主任张楠、国家能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部主任常强、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部副主任王跃峰、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黄俊灵、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高级工程师王阳参与讨论。

在圆桌会议上,七位专家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提出宝贵意见

来自科研院所、高校、智库等多名专家代表,来自中国能源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环球网等多家主流媒体代表现场或在线参加了报告发布会,发布会在线观看超5000人次。

上一篇:《2024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在京发布

下一篇:《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4)》报告第一次全体作者会顺利举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