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第15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于6月19-21日在澳门成功举办。作为全球基础设施合作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年度行业盛会,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0余名嘉宾出席,其中包括60多位部长级嘉宾以及800多位国际工程企业的高管参会参展。

6月21日,在第15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举办期间,由中国电建和晶澳科技联合承办的平行论坛1“新质生产力赋能全球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在澳门成功举办,共有300位嘉宾出席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受邀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贺克斌院士发表了题为“双碳行动:转型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旨演讲。他首先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与碳中和的背景趋势。贺克斌认为,实现“双碳”目标的突破点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能源行业来看,全球风、光资源分布相对传统能源更均匀,更好地掌握、抓取风光资源,应用领先的开发建设技术,是提升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贺克斌分析了碳中和与能源系统转型所需要的能量流、物质流、碳量流的综合解决方案及其挑战。在传统能源系统中,难以同时满足“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绿色低碳”三个目标,这也是能源“不可能三角”;碳达峰、碳中和催生出来的新型能源体系能逐步实现,使之成为“可能三角”,“创新、交叉学科、国际合作”三项机制必然在能源革命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融合创新驱动经济新方向,新能源新质生产力便呼之欲出。

最后,贺克斌介绍了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碳中和研究院牵头发起的“天工计划”。该计划是由国内30所+海外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共112名科研人员共同开发的“天工数据库”,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坚实基础。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中和背景

  • 各国纷纷在《巴黎协定》下作出碳中和承诺

  • 世界经济将从能源的资源依赖型走向能源的技术依赖型

  • 跨国企业:全球供应链的碳中和压力传导

  • 全球气候投融资快速增长

碳中和:世界面临三大挑战

  • 挑战一: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 挑战二:新能源产业供应链关键材料

  • 挑战三:双碳行动支撑体系

全球生命周期单元过程数据库

  • 天工数据库:立足我国,面向全球的开放、透明的生命周期单元过程数据库。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碳中和研究院发起

  • 联合国内30所+海外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共112名科研人员共同开发,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坚实基础

上一篇: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党支部与环境学院大气所第一、第二党支部赴内蒙古开展联合主题实践活动

下一篇:“建模与能源系统转型”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成功举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