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8月15日下午,“碳中和与能源智联”研讨会在湖州2024绿色低碳创新大会期间召开。

本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浙江省科协、中共湖州市委、湖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世界碳中和学会(筹)、湖州市科协承办,湖州市吴兴区科协协办。研讨会旨在探讨面向碳中和的能源系统转型主题,推进由清华大学牵头发起的“碳中和与能源智联”多边合作项目,促进科学问题凝练和国内外交流合作。

研讨会现场

致辞环节

湖州市委副书记、社工部部长、政法委书记吴智勇,浙江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曾肖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主任、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等领导专家出席研讨会并致辞。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王哲主持研讨会。

吴智勇致辞

曾肖芃致辞

贺克斌致辞

王哲主持研讨会

主旨报告环节

研讨会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主任张小曳作题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及碳中和的节奏和力度》的主旨报告。张小曳指出,我国应走符合国情、节奏、力度的积极稳妥的碳中和之路,包括应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在电网中持续大比例应用可再生能源。

张小曳作特邀主旨报告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副教授张宁作题为《中国电力系统低碳转型路径初探》的报告,阐述了未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下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电力系统规划关键技术,以及未来电力系统结构形态与演进路径。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副教授王笑楠作题为《AI赋能碳中和一低碳智慧能源化工新材料》的报告,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大模型的前沿进展,以及赋能面向碳中和的关键能源材料及科学发现的颠覆性创新。

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副研究员王海名作题为《生物质高效高选择性转化制绿色合成气》的报告,介绍了一种基于化学链及催化气化双重作用开发的载氧-催化双功能材料,能够为生物质规模化、多元化、高值化利用和实现碳中和提供重要支撑。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教授徐梁飞作题为《车用燃料电池的动态建模与性能优化》的报告,介绍了氢能燃料电池的特点和应用潜力,以及针对燃料电池极限稳/动态工况、基于动态机理模型的燃料电池状态诊断和优化设计方法。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宋伟泽作题为《碳中和与能源智联情景构建技术》的报告,介绍了基于“减排-发展-安全”框架以及碳中和与能源系统复杂网络建模技术的情景生成器的设计思路。

张宁、王笑楠、王海名、徐梁飞、宋伟泽分别作主旨报告

科企沙龙环节

研讨会还组织了“学术交流·科企沙龙”,邀请张小曳院士担任主持,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约翰·劳赫德,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主任、教授康重庆,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主任、教授王铁峰,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党委书记、教授吕阳成,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笑驰,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西班牙易安国际股份公司与盖萨工程技术股份公司董事长张力等多位来自国内外学界和产业界的专家参与研讨。专家们围绕未来能源系统的特点和产供储用优化潜能、人工智能对能源电力系统的影响、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核心风险挑战和政策需求、全球碳流监测的作用、国际合作建议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学术交流 •科企沙龙

“碳中和与能源智联”多边合作项目由清华大学牵头,国内外多所顶尖高校和大型能源企业参与发起。项目旨在通过构建新型能源系统理论,基于全球碳流监测,以智联为发展模式,融合能量流、碳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实现能源系统的优化运行和转型升级。同时将形成国际范围内广泛参与的能源系统开放创新生态,全面引领世界能源革命,支撑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上一篇:光明日报 | 徐明、贺克斌:加快构建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下一篇:清华大学康重庆教授获颁IEEE PES Peter W. Sauer杰出电力工程教育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