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教育家精神,切实肩负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担当,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党支部与环境学院水生态中心党支部、环博41党支部于11月27日下午开展联学共建专题党日活动。三个党支部的党员、积极分子和群众50余人参加活动。环境学院党委书记王灿老师参加了联学共建。会议由水生态中心党支部书记安晓强主持。

首先,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社科分团讲师陈桢以“新时代-新征程-新青年: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讲话精神”为主题做专题讲座,引领大家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考察清华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从一流大学建设、一流教师队伍建设、一流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究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号召大家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并激励学生党员在强国建设中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陈桢和廖洋分别进行报告分享

清华大学水质与水生态研究中心的廖洋同学以“山海相连、青年对话——青年国际交流合作经历分享”为主题与大家分享了参加青年国际交流合作的经历和感受。廖洋同学结合在学生一带一路研究协会(Studen Association of Belt and Road Innitiative, SABRI)和清华国际青年对话(Tsinghua Global Youth Dialogue, TGYD)协会的工作经历,讲述了如何通过跨文化的沟通与合作,推进青年科技创新成果和青年创新方案的传播与实践,强调了青年在推动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角色,并指出国际化在青年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廖洋同学的分享展示了环境学子的国际视野和责任担当,为在场的同学提供了宝贵的国际交流经验。

水生态中心党支部书记安晓强和碳中和研究院国内合作高级主管穆青老师先后对清华大学水质与水生态研究中心与碳中和研究院的设立背景、研究定位、业务开展、人才培养以及党支部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水质与水生态研究中心面向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坚持开展从基础科学到实际应用全链条科技创新。碳中和研究院面向国家“双碳”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积极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多院系、多学科联合创新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两个机构分别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污染控制和“双碳”目标重大问题为科技导向,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存在众多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合作空间,通过支部层面的业务交流,为未来双方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互动提供了良好契机。

安晓强和穆青分别介绍中心和研究院的业务情况

随后,参会师生针对青年人才培养、清华环境人的初心与使命、支部活动与中心工作相融合等话题开展热烈讨论。

环境学院党委书记王灿老师在交流环节中指出,开展师生支部间的联学共建对于推动支部工作开展具有积极作用。他从教学、科研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分析了新形势下环境学院在教书育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希望支部在落实好各项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如何实现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战略培养高层次人才。

王灿发言

碳中和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孙炘老师阐述了碳中和研究院作为学校碳中和协同创新平台,同样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性、复合型碳中和人才的重要使命。她介绍了研究院在“碳中和系统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规划和探索,期待三支部未来在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主战场、构建绿色可持续的生态系统贡献智慧和力量。

孙炘发言

碳中和院党支部、水生态党支部教职工党员表示,通过此次联学共建,增进了各支部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深化了对习近平总书记论教育的思想认识。大家充分认识到在国家“双碳”战略实施和生态环境保护中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支部党员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强支部间的联动,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凝聚力量,共同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环博41支部参会党员表示,本次联学共建使同学们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党员所肩负的使命,作为一名清华环境人,应该坚守初心、发挥优势、探索创新,把个人理想和服务国家人民相结合,努力为环境事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积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参会师生积极交流讨论

上一篇:新华财经 |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实现碳中和目标势在必行,全球需加速构建三大关键合作机制

下一篇:“科学治污·共护蓝天——亚洲区域清洁空气交流活动”圆满收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