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结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今年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构建低碳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等“双碳”工作目标,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北京推动风+光的电力系统改革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可以和相关产业一起布局;落地北京绿交所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更将为北京传统领域“迭代”、新兴业态“抢滩”、未来产业“占先”创造先机。

作为大气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果和指标,北京用绿色高质量发展创造了降低PM2.5的“北京奇迹”。从2013年到2022年十年间,PM2.5年均浓度从89.5微克/立方米降至30微克/立方米,其中前四年可以说是“砍刀”式猛降。贺克斌告诉北青报记者,这样的降幅很难再发生。从欧美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历史经验看,PM2.5到了低浓度段都有类似的小幅波动,但不会再大起大落。目前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已经稳定在一个基本面,有小幅反弹也是正常的、可控的。

2023年北京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有序转型”,完成的工作包括印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可再生能源替代等26个专项政策,制修订15项地方标准,发布90项创新型绿色技术;“十四五”时期规划建设的6个域外绿电基地全部开工、其中2个全容量并网发电,建成首个中深层地热供暖项目,支持23个浅层地源热泵项目和27个光伏项目,全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达14%以上;基本完成华能北京热电厂燃机烟气等余热利用项目、每年可替代供热燃气约6000万立方米,等等。其中,北京建设域外绿电基地就是贺克斌前年在人代会上提交的建议。

之所以建议北京建设域外绿电基地,是因为贺克斌认为,北京在推进清洁稳定的电力供应方面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北京今后外调绿电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北京要尽早动作,利用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去共建绿电,来对冲以后绿电供应的稳定性和对经济的影响,这就像一种前瞻性的投资。”他说。

针对光伏发电,前不久贺克斌负责的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编写的《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风光技术展望》指出,风、光发电是未来实现“零碳”电力系统的主力军,中国未来风能、太阳能发电将以倍增式发展,2060年风电与光伏装机量将达到2020年的10倍以上。报告建议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重点发展陆上风电,华北应着重推动集中式光伏发电的发展。其次,北京要做好风、光产业长期发展中的技术、装备及人才储备。比如数字技术,在储能、智能电网、微电网、虚拟电厂的示范建设中都有广泛应用。此外,由于风、光发电的波动性,风和光之间也要协同发展、互相补充,这需要更精细化的气象预报系统,以形成风、光资源预报——这是眼下大气科学人才需求的新方向,北京相关高校应该尽早布局。“未来电力系统新老交替过程中,如何在保障首都这座特大城市安全稳定供电的同时实现转型,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先例。北京需要按照年度合理规划,远近结合,构建安全可靠、逐渐转型的管理体系。”贺克斌说。

贺克斌认为,北京应在服务全国的同时抓住机会。比如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会带动新技术研发和准入市场的速度加快,相关风险投资、绿色金融等也会加入,北京掌握了主动权;这个市场需要形成全国领先、与国际接轨的自愿交易标准,北京近水楼台,出台的标准可以更适合北京产业发展,以便北京传统领域“迭代”、新兴业态“抢滩”、未来产业“占先”;一旦相关标准获得国际认可,还可以大大缓解北京众多外向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困境。“双碳与产业的关联度非常高,是有效的市场杠杆。北京如今拥有了先知先觉的机会,一定要利用好这些优势,把双碳事业与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结合起来,尽早布局,以抢滩、占先。”贺克斌说。

上一篇:新京报 | 贺克斌:北京用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北京奇迹”

下一篇:全国生态日 | 贺克斌院士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