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2023年11月1日,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2023年度会议暨《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3)》报告发布会顺利召开。会议由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刘欣主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宫继成研究员共同主持。本次会议由CCAPP、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能源基金会联合主办,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ESE期刊共同支持。

图片

会议现场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贺克斌、李培、邹骥、杨超致辞

在致辞中,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院士指出,当前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历史性、转折性的成绩,但我国空气质量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仍任重道远。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正在经历从重点治理向系统治理的转变,“双碳”目标和清洁空气目标的紧密结合将是未来系统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CCAPP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治理实践及社会参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2023年度报告紧密结合了“双碳”和清洁空气目标,希望能对生态环境的系统治理工作带来启发。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一级巡视员李培回溯了《大气十条》实施以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阶段性成果,强调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依然任重道远,需各方集聚智慧、通力合作,应重点关注三点:一是研究构建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融合清单技术体系;二是研究提出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等重点问题的政策建议;三是梳理总结地方在协同推进空气污染改善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过程中的典型案例经验。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指出空气质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以及国家能源政策要求的指导监督下,空气质量目标更不能放松,要想系统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多管齐下,希望学者、专家能够提供新的研究成果,将中国的空气质量推向一个新台阶。

爱思唯尔(Elsevier)国际期刊执行出版人、ESE期刊出版人杨超女士高度评价近日在ESE期刊正式发表的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英文文章,表示此类研究为实现“双碳”目标、空气质量不断改善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宣布了ESE期刊将设立全新专栏“Synergetic Roadmap”,定期发布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她表示,ESE欢迎广大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期待与大家一起携手为清洁美丽地球播撒绿色种子。

图片图片

陶澍、贺克斌、朱彤、刘欣分别作主旨报告

在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陶澍院士以“实施大气PM2.5地方标准的健康效益”为题,详细介绍了大气污染变化趋势、不同地区空气质量达标状况、实施环境空气质量地方标准可行性及健康效益等内容。他指出,随着PM2.5浓度下降, 单位投入的环境与健康边际效益递减,显著的区域差异使推行地方标准成为可能,实施地方标准可实现显著的健康效益。

贺克斌院士以“大气成分变化驱动因素及环境健康效应”为题作主旨报告,对我国近年来大气成分变化情况、空气质量改善成效及其背后的驱动力进行综合分析。他指出,老龄化背景下,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但受技术成熟度和成本限制,2030年之前末端治理措施仍将继续发挥主导作用,2030年之后,碳中和政策将成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和减少污染健康损失的主要驱动力,且需实施差异化协同治理措施,以最大限度保护公众健康。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院士以“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研究新进展”为题,详细介绍了大气复合污染理论框架的建立及相关的研究成果。他指出,散煤燃烧对区域空气污染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控制民用源燃烧排放可改善空气质量;我国氨排放环境效应相对复杂,可采用分区域的氨减排策略。他认为,我国空气污染防治已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仍面临多项挑战。双碳目标已成为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巨大驱动力。

刘欣主任对能源基金会“清洁空气气候能源战略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他表示,能源基金会近中期工作主要集中于空气质量标准与评估、国家协同减排战略、重点行业协同减排三大方面。目前,已支持多个专家团队开展相关工作并取得一定进展,未来希望以保障人民对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主要驱动力,推动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双碳”战略、能源安全、经济发展这五大目标的协同。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3)》

会议期间,CCAPP2023年度报告《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3)》正式发布。宫继成研究员代表报告工作组介绍报告主要内容。2023年度报告是系列报告第三册,以“降碳 减污 扩绿 增长”为主题,报告进一步完善优化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监测指标体系,全面展示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治理现状,深入剖析现存挑战与面临障碍,并提出解决思路,为协同治理工作贡献力量。

图片图片图片

严刚、朱法华、施小明、关大博分别作主旨报告

下午的会议围绕“行业转型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应对的协同效益”设置两大圆桌论坛。在第一个圆桌论坛,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研究员作题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路径与机制探讨”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作为第一个在经济社会快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发展中大国,我国面临着缺乏现成有效经验的巨大挑战,未来需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推进的任务体系,实施目标、区域、领域、措施、政策、监管六维协同,从试点示范、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打造减污减碳一体实施行动模式。

国家能源集团首席科学家朱法华以“系统低碳是能源转型发展的关键”作主旨报告,内容包括低碳发展、系统低碳、结构转型展望三大方面。他强调,面对国际压力和国内需求,通过节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通过非化石能源利用控制煤炭消费总量至关重要;而电力与能源系统低碳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需进一步优化电力系统,加强能源系统区域联动,梯级利用;面对电力需求的迅速增长,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未来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需超90%,因此亟需攻克长周期储能技术。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张强教授、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鲁玺教授主持“行业转型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圆桌讨论。严刚研究员、朱法华首席科学家、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环保中心刘涛主任、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低碳中心吴昊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尹航副主任、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何捷高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郑逸璇副研究员围绕减污降碳协同路径优化、CCUS技术发展潜力、重点工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政策设计等内容展开讨论,并与现场参会嘉宾进行互动。

圆桌讨论(一)“行业转型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第二个圆桌论坛环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施小明副主任以“老龄化背景下大气污染控制的健康收益研究”为题,围绕我国人口老龄化主要形势、大气污染对老年人群体的健康影响、空气污染控制的健康收益三方面展开介绍。他指出,我国人口呈现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的严峻形势,老年人群疾病负担大大增加,且未来30年将进一步快速上升。空气污染包括PM2.5是我国居民疾病负担的重要因素之一。2013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大气污染控制措施,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显著,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疾病负担。未来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形势下,采取更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可更进一步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疾病负担。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关大博教授作“全球气候变化减缓的机遇与挑战”报告,从碳核算、碳排放角度梳理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的最新成果,他介绍,全球气温上升对民众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强调全球气候变化是中国及全世界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将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重要贡献。在全球治理当中,中国应持续发挥其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体间的桥梁作用,挖掘发展中国家少排、减排、缓排的潜力。

围绕“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应对的协同效益”,施小明副主任、关大博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海俊教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白志鹏研究员、国家气象中心迟茜元高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覃栎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谢杨副教授等专家参与圆桌讨论,就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关系、减污降碳协同的健康收益、健康的风险等内容展开交流,并从大气污染治理、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健康等协同效益等方向提出未来工作展望。刘欣主任、宫继成研究员共同主持本环节。

圆桌讨论(二)“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应对的协同效益”

刘欣主任在总结中,对下一年度的协同报告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可借鉴驱动成因分析理论,将年度空气质量的成因从气象、排放、经济、结构、疫情等因素进行展示;二是在梳理成绩的同时更深层次的发掘不足,解决目前面临的区域空间及路径的异质性问题;同时,围绕能源与健康、顶层设计支撑、行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对未来报告提出期待。

来自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各科研院校、行业协会、主流媒体代表等近300人出席会议。

上一篇:《新兴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报告2023》发布

下一篇:《2023世界能源可持续性评价报告——聚焦“一带一路”》发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