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2023年11月10日,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美团青山科技基金、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碳中和学术沙龙——青年科学家共话新能源科技应用”在京顺利举办。沙龙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鲁玺教授担任主持。

嘉宾合影

本次学术沙龙旨在探讨和分享碳中和领域的科技应用和前沿趋势,吸引了来自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多位杰出代表。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谢小荣副院长、美团外卖社会责任委员会杨碧聪秘书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奖励与成果管理处段永鸿处长受邀作为主办单位代表致欢迎辞。领域资深专家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魏飞教授作主旨报告。北京大学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邹如强院长,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化学工程学院程道建院长,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王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延强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余彦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郭玉国教授等六位青年科学家依次作主题报告。美团青山计划项目田瑾总监、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成怀刚教授受邀参与讨论。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谢小荣副院长致欢迎辞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谢小荣副院长在欢迎致辞中强调了气候变化挑战下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性,以及高校和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中的关键作用。

美团外卖社会责任委员会杨碧聪秘书长致欢迎辞

美团外卖社会责任委员会杨碧聪秘书长在致辞中分享了美团在科技创新、社会责任和行业环保方面的努力及美团青山科技基金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的成果。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奖励与成果管理处段永鸿处长致欢迎辞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奖励与成果管理处段永鸿处长分享了传统能源行业面临的环境和资源挑战,强调了转型至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同时也感谢了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共同组织本次活动,促使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共聚一堂,探讨低碳转型和新能源的未来。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魏飞教授作主旨报告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魏飞教授以“二氧化碳加氢制芳烃及绿色航煤技术”为题发表主旨报告,深入探讨了碳中和的科技路径,以及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绿氢和航煤的技术创新。他强调了通过二氧化碳和绿氢催化制造芳烃和绿色航煤的可行性,提出了解决可再生能源储存难题的催化剂和反应设计。魏飞教授还分享了团队最新的工程化实验成果,展望了未来碳中和领域的发展前景。

北京大学邹如强教授作主题报告

北京大学邹如强教授发表“浅谈能源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创新探索”主题报告。他强调了基础科学研究在推动碳中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关键作用。邹教授分享了关于催化剂设计和制备创新的实践经验,特别着重于从纳米级到单原子级的尺寸诱导方面的研究。他提到了单原子催化剂的新兴机遇,通过电子驱动力的策略实现大规模制备,为碳中和技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北京化工大学程道建教授作主题报告

北京化工大学程道建教授以“电解水产氢用原子级分散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为题作了报告。他强调电解水制氢是绿氢生产的核心,关注于催化剂的开发,特别是对成本的关注。程道建教授提到了他团队的研究方向,即通过设计原子级分散催化剂来降低制氢成本。他介绍了使用单原子颗粒形成原子级分散催化剂的思路,强调了解决单原子稳定性问题的挑战。程道建教授还提到通过配位环境调控催化性能,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关联。报告中展示了团队在原子级分散催化剂领域的实验成果,包括在电解水中达到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

清华大学王琛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清华大学王琛副教授以“后摩尔时代环境感知芯片研究”为题发表了主题报告。他强调了摩尔定律和碳定律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指出虽然芯片技术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而碳定律的下降需要新技术特别是芯片技术的支持。他将焦点放在感知芯片的关键技术,特别是集成技术方面,提出要将摩尔定律的成熟技术融合于感知芯片上。王琛副教授详细介绍了团队在材料创新、器件创新、集成创新、系统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强调感知芯片在氢能源、锂电池热失控、生物病毒感知等领域的典型应用,在精细化工和新能源领域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王琛副教授展示了团队在材料制备、晶圆级芯片制备、芯片集成等方面的科研进展,并展望了结合团队当前取得的硬件优势,未来智能感知芯片在分布式和智能化领域的广阔发展前景和技术产业化途径。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黄延强副所长作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黄延强副所长以“载人密闭空间二氧化碳催化转化”为题发表报告,分享了有关载人密闭空间二氧化碳催化转化及应用的研究成果。他指出,在空间站建设中,通过甲烷化反应将航天员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水,实现物质的闭合循环,是衡量国家载人航天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黄延强介绍了在空间站中进行二氧化碳催化转化的挑战,包括高温和安全性等方面。他强调了催化剂设计和反应器优化在系统小型化和能耗降低中的关键作用。他的团队在空间站上成功安装并运行了催化转化系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余彦教授作主题报告

在下半场的报告环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余彦教授首先发表了题为“钠离子电池的研究现状与挑战”的报告。她深入探讨了钠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兴能源存储技术的潜力和挑战。余彦教授指出,尽管锂离子电池目前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中国国内锂资源的匮乏和价格波动,钠离子电池因其低成本和资源丰富性,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余彦教授还讨论了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的制造工艺兼容性,以及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潜力。她指出,钠离子电池不是新技术,其基础研究与锂离子电池几乎同时开始。近年来,随着材料和制造技术的飞跃,钠离子电池的研究再次成为热点。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郭玉国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郭玉国研究员发表了题为“电化学储能技术及其关键材料”的报告。郭玉国研究员详细介绍了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最新进展,强调了材料创新在提高二次电池储能效能中的重要性。他特别关注了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寿命,以及固态电池技术的挑战和机遇。郭玉国研究员的报告涵盖了从纳米结构储能材料到固态电池技术的诸多方面。他强调了开发新型电池材料对于提高电池性能的重要性,并讨论了固态电池面临的挑战,如固体电解质材料的选择和电池界面的稳定性。他认为,尽管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面临诸多挑战,但其在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方面的潜在优势,使其成为未来储能技术的重要方向。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鲁玺教授主持沙龙

活动最后,主持人鲁玺教授对当天的演讲和讨论进行了总结,并对所有发言人、参与者以及工作人员表示感谢。他强调了此类学术交流对于推进碳中和事业的重要性,并表示期待未来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此次沙龙活动不仅展示了新能源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加深了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本次活动,参与者共同对碳中和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入讨论,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宝贵的见解。这对于推动国家碳中和战略及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青年科学家“碳中和学术沙龙”系列活动还将围绕环境友好的新型材料等研究议题领域开展研讨,为推动碳中和技术不断创新、蓬勃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共同开创清洁低碳未来。

上一篇:清华大学碳中和技术论坛第八期“面向碳中和的CCUS技术进展与展望”顺利举办

下一篇:“剑桥南京论坛2023——零碳和可持续发展:科学、政策、实践”顺利举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