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2025年3月31日,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气候变化与碳中和战略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转型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 Transition Expertise, CETEx)联合主办的中英气候合作研讨会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会议厅举行。研讨会以“引领前行:气候危机下的转型政策”为主题,旨在从多元视角对比中国、欧洲及其他主要经济体在实现碳中和进程中的转型路径与政策实践。

会议现场

胡彬致辞

开幕环节中,清华气候院全球气候治理研究主任胡彬与LSE经济转型研究中心货币与金融市场主任Simon Dikau分别致辞。胡彬表示,本次会议不仅是中英学术界与政策界的深入交流,更是清华大学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这一长期合作关系的又一重要成果。两校不仅在学术研究上互为支持,更共同担任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GAUC)联合主席学校,为全球气候治理培养青年力量。清华气候院与英国各界交流密切,中英气候交流与合作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Simon Dikau致辞 

Simon Dikau对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肯定了双方团队在筹备中的出色合作。他指出,LSE与清华大学在政策设计、绿色金融、技术创新和青年培养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为中英气候协作树立了典范。他强调,本次研讨会不仅深化了对气候转型政策的理解,也将催生新的合作契机,共同推动一个更可持续、公平、有韧性的未来。研讨会学术环节围绕全球气候治理、工业与公正转型、绿色金融与政策,以及自然与生物多样性四大主题展开。在“全球气候治理”主题中,胡彬基于对中美过去40年气候与能源合作协议的文本分析和上百位相关方的问卷与访谈,分享了《新形势下中美气候合作》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并提出未来合作建议。

孙若水做报告

清华气候院研究助理孙若水的报告《从巴黎到贝伦——巴黎协定十周年进展与展望》从规则执行、议题开放性等方面评估《巴黎协定》实施进展,并展望COP30的关键议题,提出构建“防火墙”以应对“特朗普效应”扩大的建议。

彭天铎做报告

在“工业与公正转型”板块,清华大学气候院彭天铎副研究员分享了《中国钢铁行业转型》的最新研究,介绍了课题组近期在钢铁脱碳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中国钢铁行业减排技术发展趋势,阐述了氢基还原铁、电弧炉等脱碳路径的建模成果及其成本与政策影响分析。

董文娟做报告

清华大学气候院中美科技创新与公共政策项目主任董文娟的报告题目为“煤炭地区公正转型:中国的政策与实践”,重点介绍了我国关于煤炭转型的政策体系,以及正在开展的山西省煤炭城市转型研究。

Joseph Feyertag做报告

来自CETEx的Joseph Feyertag研究员带来了《就业启示的国际经验》,指出绿色转型总体上可创造更多体面就业,但存在就业结构不均、转型成本分配不公等挑战,呼吁政策干预以促进就业公平。

胡弦做报告

在“绿色金融与政策”板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美国环保协会经济学家胡弦围绕“弥补气候融资差距:迈向公平且有效率的碳定价机制”分享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应对气候融资缺口需多管齐下:整合公共资金、私营资本及碳市场资源(包括国内合规市场、自愿市场及国际碳市场),并将气候融资与全球公平发展目标深度结合,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更具包容性的解决方案。

David Barmes做报告

来自CETEx的Agnieszka Smolenska研究员在线发表了题为《转型计划前沿探索》的演讲,提出转型计划可作为监管机构识别和应对长期金融风险的前瞻性工具,并提出纳入审慎政策框架的路径。另一位来自CETEx的David Barmes研究员则在《适应性通胀目标制的理由》报告中指出,气候变化引发的持续供给冲击对现有货币政策构成挑战,提出应通过适应性通胀目标机制实现风险更平衡的应对。

唐丁丁做报告

在“自然与生物多样性”环节,世界资源研究所(WRI)高级顾问唐丁丁教授介绍了全球与中国在自然融资方面的进展,强调中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引领作用。格兰瑟姆研究所的Elena Almeida博士则在线报告了自然丧失对经济系统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并分析其在制度薄弱和经济结构单一国家中的放大效应。

会议最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转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ob Patalano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表示,非常高兴看到两校团队在多个气候领域展现出深厚的共同研究兴趣,希望今后继续加强合作,携手推动中英气候合作和全球气候治理迈向更高水平。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协办。

上一篇:Carbon Monitor连续第五年发布全球天尺度碳数据

下一篇:第37期碳中和学术沙龙“农业甲烷减排技术与路径”顺利举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