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6月27日至29日,2025年国际“碳中和与能源智联”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由清华大学牵头主办、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牵头承办。论坛邀请7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主旨报告,多国嘉宾围绕“碳中和与能源智联(CNEST)的现实意义与国际合作机遇”话题进行交流探讨。以CNEST多边合作项目各研究任务为主题的六个平行专题论坛在大会期间同步举办。

论坛主旨报告环节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教授贺克斌与日本金泽大学-福州大学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教授沈振江共同主持。

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总干事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以《迈向并超越碳中和:物质至上!》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通过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人类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全球气候。2024年全球变暖就超过了《巴黎协定》设定的1.5°C阈值。为了使地球长期保持处于与人类文明相适应的气候区,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降至近零。此外,还必须积极从大气中去除二氧化碳。这两个挑战都十分艰巨,但有效且经济的解决方案仍是存在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关注物质本身——尤其是建筑环境中的物质流。通过可持续地使用木材和竹子等再生材料,建筑和基础设施可以成为重要的碳汇,使居住区成为气候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作主旨报告

英国伯明翰大学环境健康讲席教授Roy M. Harrison以《净零转型中的超细颗粒物未来趋势》为题作主旨报告。他介绍,超细颗粒物(UFP,直径小于100纳米)因其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和作为云凝结核影响气候的作用而备受关注。在净零排放转型过程中,燃烧源排放的一次超细颗粒物预计将减少,但由新粒子生成(NPF)过程形成的二次超细颗粒物的变化趋势则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源于两个相反的作用机制:一方面,二氧化硫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前体气体的减少会抑制NPF过程;另一方面,颗粒物浓度降低导致的凝结汇减弱又会促进NPF,可能反而增加UFP浓度。Roy M. Harrison教授阐述了前体物和凝结汇的预期变化趋势,并分析了NPF模型预测结果。他提醒,值得注意的是,碳捕集技术中胺类物质的使用可能增强核化效应,进而促进NPF形成,这为UFP浓度变化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

Roy M. Harrison作主旨报告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国平以《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技术问题》作主旨报告。他围绕能源低碳转型和电力科技创新,结合新型电力系统科研的新趋势,从未来电力系统基础理论、大系统计算能力、先进电工材料、人工智能、超导能源技术、电碳协同技术等方面,基于技术规律和工程实践,面向未来安全运行场景,既提出了开放性的问题,也作了深度的思考和探索,对未来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中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思想案例。

陈国平作主旨报告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安德林格能源与环境中心教授Eric Larson以《国家脱碳建模的新范式》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表示,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承诺在207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然而,大多数国家仍缺乏操作性强的实现路径和配套政策。关键原因之一在于现有模型的空间、技术和政策解析度不足,难以为国家决策者提供有效支撑。他介绍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净零美国”(Net-Zero America, NZA)研究,该研究为脱碳路径建模和政策设计引入了颠覆性的新范式,有效支持了美国关键气候立法的出台。目前,多国研究团队正与普林斯顿研究人员合作,开展“净零国家”系列研究。

Eric Larson作主旨报告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江亿以《零碳热力系统和热电协同》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表示,推进热力系统的零碳化是中国“双碳”进程中的重要课题。建设多热源多用户的跨区域供热网系统,回收利用余热资源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可行途径,其关键是解决三项核心技术:一是跨季节储热,充分回收全年余热,以储热替代储电,破解零碳热力的季节性不平衡问题;二是长距离低成本输热,确保余热利用具有经济性;三是利用热泵,实现热量品位的灵活变换。

江亿作主旨报告

RAS Fusion公司首席技术官、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产业联络委员会主席Jessica Bian以《可持续能源的挑战与机遇》为题作主旨报告。她表示,尽管人工智能通过优化电网管理在推动可持续能源实践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其数据中心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也带来了重大挑战,亟需创新解决方案以减轻其碳足迹。她在报告中探讨了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与可再生能源的深度融合,重塑能源行业,提升系统效率、可持续性与韧性。为了应对这一复杂局势,需要科技与能源领域间的密切合作,确保人工智能在迈向绿色未来的进程中得以负责任地部署。

Jessica Bian作主旨报告

英国伯明翰大学清洁能源产业教授John Loughhead以《净零2025:一种视角》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长,1.5℃温控目标很可能被突破,各国需加速行动以实现碳中和。尽管太阳能、风能、碳捕集(CCUS)、绿氢等技术是共同选择,但部署规模和方式因地区而异。以英国为例,2030年海上风电需从15GW增至50GW,但面临供应链、技术、成本等挑战。全球范围内,新技术成本高、供应链受限、目标过于激进等问题突出。总体而言,国际社会仍对碳减排行动保持共识,形成解决方案的技术突破仍是各国的共同选择。多学科协作和国际协调是应对气候挑战的关键,需建立透明、灵活、可操作的机制,以创造互利共赢、互补协作的合作平台。

John Loughhead作主旨报告

论坛领袖圆桌讨论环节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哲主持,他与日本金泽大学-福州大学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教授沈振江,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教授姜克隽,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地下工程学科总师Xudong JING,古巴哈瓦那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授Deny Olivia Merencio,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驻华代表处主任、教授Adalberto Noyola Robles,西班牙易安国际股份公司技术创新部主任Juan Bueno Gayo,日立中国研究院院长马元琛就“碳中和与能源智联”(CNEST)多边合作项目的现实意义、未来可开展国际合作的领域和方向、促进国际合作的措施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领袖圆桌讨论环节

此次2025年国际“碳中和与能源智联”论坛是碳中和与能源智联(CNEST)多边合作项目举办的首届国际论坛。 “碳中和与能源智联”(Carbon Neutrality and Energy System Transformation,简称CNEST)多边合作项目由清华大学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发起,项目提出一种未来能源系统的发展模式,即基于全球碳流监测,融合能量流、碳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充分挖掘能源系统产供储用各环节优化潜能,实现能源系统的优化运行和转型升级,构建能源系统转型新理论。CNEST项目将打造国际化、开放型的能源系统创新生态,搭建全球研究平台,汇聚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和国际组织的力量,支撑国家“双碳”重大战略,助力全球碳中和的实现。

上一篇:2025年国际“碳中和与能源智联”论坛专题论坛1:聚焦“碳中和与能源智联系统理论”

下一篇:2025年国际“碳中和与能源智联”论坛举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