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6月28日下午,2025年国际“碳中和与能源智联”(CNEST)论坛平行专题论坛一成功举办。该论坛以碳中和与能源智联(CNEST)多边合作项目研究任务一“碳中和与能源智联系统理论”为主题,吸引了近100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共议能源转型系统路径。

开幕聚焦:碳中和与能源系统转型亟需通过国际合作与学科交叉研究实现理论突破

专题论坛一由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李政担任主席,普林斯顿大学教授Eric Larson和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教授鲁玺共同担任副主席,鲁玺主持论坛。

李政在开幕辞中指出:“能源系统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但当前全球转型进展显著滞后于预期。”他强调,面对气候危机的严峻挑战,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和学科交叉研究,构建横跨技术、产业、经济、社会多层次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工具,才能加速颠覆式技术创新进程。

李政致开幕辞

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党委副书记、清华-力拓资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主任麻林巍介绍了CNEST项目研究任务一“碳中和与能源智联系统理论”的研究框架。他提出,能源系统转型面临四大核心挑战,即技术系统的多能协同、跨区域跨行业协调、社会多维价值权衡,以及新的资源环境影响。“我们需要在治理框架、技术路线图、能源系统建模、资源环境风险识别等领域取得理论突破,为全球转型提供‘灯塔式’的未来情景引领。”

麻林巍作研究任务介绍

鲁玺主持论坛

主旨报告

ADNOC(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副总裁、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景旭东结合工程实践,介绍了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规模化发展路径的思考。认为随着全球能源需求增长,CCUS将在全球碳减排中扮演关键角色。2024年全球化石能源占比高达近87%,碳捕集技术必须从年处理4000万吨CO₂提升至数十亿吨量级,才能实质性助力气候目标。但CCUS的发展仍然面临封存机制、成本控制等挑战,需要通过AI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效率与规模。

景旭东作主旨报告

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Miranda Schreurs讨论了实现碳中和的治理体系转型问题,认为全球亟需转变当前以高消费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必须尽快提升各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治理能力,并重点关注全球贫富差距与政治不稳定等问题对转型路径的影响。她赞赏了中国提出“生态文明”思想,呼吁建立能够促进清洁技术竞相发展的新型国际合作范式。

Miranda Schreurs作主旨报告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Frank Jotzo分析了国际绿色贸易在工业脱碳中的角色,认为工业生产布局需要向清洁能源丰富地区迁移,国际绿色贸易在支持产业转移中至关重要,但当前还受到地缘政治、关税等壁垒的制约。

Frank Jotzo作主旨报告

圆桌激辩:能源安全新内涵与国际合作新机制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Eric Larson主持了围绕“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的第一场圆桌讨论,景旭东Miranda Schreurs鲁玺与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杨秀彭天铎共同参与讨论。专家们讨论了能源安全的多面性,从气候事件引发的应急能源安全讨论到运行能源安全和长期能源安全,一致认为气候变化背景下能源安全的内涵已扩展。不仅包括能源供应安全,还涉及经济、资源和材料安全。同时,也强调了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不稳定性问题需引起关注,并提出围绕新技术发展和关键矿产资源的长期规划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第一场圆桌讨论

第二场圆桌讨论围绕“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展开,由伦敦政经学院格兰瑟姆研究所政策主任Bob Ward主持。Frank Jotzo,南非气候与地球系统科学合作联盟(ACCESS)主任Neville Sweijd,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健、研究员宋伟泽及耶鲁大学代表共同参与讨论。专家们认为,尽管当前面临去全球化趋势的挑战,气候行动仍然离不开跨国合作。跨国合作的阻力主要在于政治意愿、资金分配与技术能力不足,未来应强化区域间、机构间的协作机制,以及推动气候素养的普及和气候行动的能力建设。

第二场圆桌讨论

闭幕共识:以系统思维、国际合作照亮转型前路

李政在闭幕致辞中特别提到,专题论坛一的讨论效果超出预期,是一场观点多元、信息丰富、讨论激烈的“烧脑”盛宴,充分证明了任何单一的学科都难以独自解决气候危机,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系统思维。所有与会专家也恰恰达成了一致共识:实现碳中和必须将国际合作继续进行下去,因为这是推动全球能源系统转型的关键动力。

上一篇:2025年国际“碳中和与能源智联”论坛专题论坛2:聚焦“全球碳通量网-碳计量与碳中和”

下一篇:2025年国际“碳中和与能源智联”论坛主旨报告与领袖圆桌讨论精彩纷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