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主办,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环发所)承办的第37期碳中和学术沙龙“农业甲烷减排技术与路径”顺利举办。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俞乐致辞,中国农科院环发所王斌副研究员主持。

沙龙活动现场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稳研究员、中国农科院环发所王悦研究员、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董利锋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袁珅教授、中国农科院环发所王斌副研究员作主题报告。中国农业大学庄明浩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徐湘博副研究员、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尚子吟副研究员、中国农科院环发所苗田田助理研究员等专家受邀作点评并参与讨论。
张稳研究员围绕“中国稻田甲烷排放及减排潜力”作主题报告,介绍了稻田甲烷核算和清单编制的方法过程,分析了中国稻田甲烷排放的历史变化特征,评估了未来排放趋势,讨论了保障粮食安全下不同技术的减排潜力和应用前景。
王悦研究员围绕“中国畜牧业甲烷减排潜力和路径”,分析了中国畜牧业近30年来甲烷排放的历史变化、排放热点,提出了2030年畜牧业甲烷排放及减排路径,并对成本费效进行了评估。
董利锋研究员围绕“低碳排放牧场实现路径研究”作主题报告,介绍了低排放品种奶牛选育、植物提取物、发酵咖啡渣等多项奶牛瘤胃甲烷减排技术,并对牵头编制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低碳评价技术规范》及其在产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报告,建议加强学科间交叉合作,共同推动畜牧业降低增效集成技术的实践应用。
袁珅教授围绕“甲烷减排与高产高效协同的再生稻实践”,从全球稻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出发,结合再生稻生产表现,分析了推广再生稻提升水稻产能推动甲烷减排的潜力,同时探讨了再生稻甲烷减排的关键技术问题。
王斌副研究员围绕“农业甲烷控制政策、碳交易挑战及水稻减排高产技术”作主题报告,解读了我国出台的甲烷控制政策与行动,分析了农业甲烷减排以及碳交易存在的挑战障碍,并针对水稻种植详细介绍了不同技术的减排效果、增产效果、成本收益,提出了低碳稻作的生产建议。
随后,与会专家针对报告主要内容展开点评讨论,并一致认为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稳妥有序控制农业甲烷是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控制环境污染的可行路径。同时,农业甲烷排放是基础性、生存性排放,需加强农业甲烷排放控制与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的有效衔接,把技术创新作为农业甲烷减排的根本支撑,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减污降碳协同。此外,专家认为加强水稻、动物肠道及粪污处理的甲烷减排丰产技术创新集成,建立农业甲烷排放监测、核算、报告、核查等技术规范,探索甲烷减排市场激励机制,对于甲烷排放控制十分重要。沙龙通过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微信视频号直播,1700多人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