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2025年3月22日,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以下简称碳中和院)召开工作交流会,院长贺克斌主持会议。碳中和院各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姜培学、江亿、欧阳明高、李政、张希良及中心管理团队和骨干成员,院各部门主管领导及工作人员40余人参加会议。

工作交流会现场

会上,八个研究中心代表分别就中心一年来的工作进展、“碳中和与能源智联”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项目推进情况等进行介绍。

各研究中心工作介绍

低碳能源与CCUS研究中心代表胥蕊娜教授介绍了中心在燃料的低碳/零碳排放、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新型碳捕集技术重大示范、氢能与燃料电池等方面的技术进展,并对中心研究项目和学科交叉情况进行了总结回顾。

新型电力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宁副教授介绍了中心在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规划、面向“双碳”目标的鄂尔多斯电力系统碳排放计量方法研究与方案设计、超大规模/多时间尺度储能系统集成与高比例新能源消纳技术、新一代光伏发电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零碳建筑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主任江亿院士回顾了中心2024年工作,包括开展建筑领域实现低碳能源转型路径研究、多项区域零碳能源规划研究,以及多项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与工程示范。2025年,中心计划在碳排放核算方法、区域零碳能源规划、跨季节储热设施等方向继续开展深入研究。

零碳交通研究中心联络人徐梁飞副教授介绍了2024年中心在电化学储能和固态电化学、氢能与燃料电池、车网互动与零碳能源等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和进展。

工业深度减碳研究中心联络人王笑楠副教授介绍了2024年中心以材料化工、新能源化工、微纳化工、合成生物技术为重点和主攻方向开展的研究工作,中心正在布局绿色低碳化工、能源环境材料化工、生物产品工程三大科技发展链条,不断加强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工作。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明副教授从教学与人才培养、支撑“碳中和与能源智联”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项目、重要科研成果三方面对中心工作进行介绍,展示了中心在全球及中国碳中和路径研究、碳足迹背景数据库与方法学研究、减污降碳关键技术装备研发等方面取得的进展。

气候变化与碳中和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秀副研究员介绍了中心在面向碳中和的中长期战略与政策研究、重点领域部门和行业的低碳转型路径研究、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研究和支撑、气候院数字化平台建设、气候变化大讲堂组织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和成果。

气候治理与碳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张达副教授介绍了中心2024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内外合作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包括参与清华大学碳中和能力提升项目,承担多项国家级重点项目,积极投身全球气候治理,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牛津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等。

交流研讨

在交流研讨环节,各中心代表积极发言,对碳中和院作为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平台起到的作用予以充分肯定,对未来工作进行深入研讨。大家建议,碳中和院应充分把握国家“双碳”战略发展机遇,以“碳中和与能源智联”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项目开展为契机,积极推进碳中和系统科学与技术一级交叉学科建设,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欧阳明高院士发言

零碳交通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欧阳明高院士在发言中指出,碳中和院的科研攻关与技术创新应兼具战略高度、学术深度与应用广度。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学科颠覆性变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碳中和院应紧跟趋势,进一步突破传统学科壁垒,以问题为导向深度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让科研成果发挥更大价值。

江亿院士发言

江亿院士在发言中指出,碳中和作为涵盖多个传统学科的综合性领域,其复杂交叉的特点决定了必须要加强学科融合。各研究中心应充分依托碳中和院平台,推动更深层次的协同合作与创新,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携手为碳中和领域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贺克斌院士作会议总结

贺克斌院士作会议总结。他充分肯定了各研究中心在过去一年中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他指出,碳中和院成立的初衷就是要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的综合优势,汇聚各学科力量,共同攻克碳中和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未来,碳中和院及各研究中心将以“碳中和与能源智联”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项目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构建高水平交叉融合创新平台,推动前沿技术突破,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贡献更大的清华力量。

上一篇: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论坛暨GCAM-China-v7发布会成功举办

下一篇:清华大学鲁玺教授团队在加速全球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取得新进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