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的本土化开发与学术交流,2025年3月30日,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马里兰大学联合主办的“2025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论坛暨GCAM-China-v7发布会”在北京圆满举行。

合影
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永教授,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罗勇教授,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李歆研究员,以及马里兰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崔宜筠教授分别致辞。嘉宾们围绕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深远影响、国家能源系统转型战略、模型在“双碳”目标实现中的关键作用、跨学科协同与数据可信性的技术保障,以及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的未来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GCAM-China作为气候变化建模领域的重要工具,其持续开源与功能拓展,不仅助力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科学决策,也将为中国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坚实的科研支撑,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贺克斌、刘永、罗勇、李歆、崔宜筠致辞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兴华卓越讲席教授陈德亮,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教授,以及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研究员分别发表主旨演讲,聚焦“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及治理现状”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等议题,系统分析全球气候责任演变、全球碳排放现状及变化趋势、减排路径的协同效益与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等。三位专家强调,综合评估模型作为连接科学研究、政策制定与国际对话的重要桥梁,应进一步在决策支撑中发挥关键作用。

陈德亮作主旨报告

贺克斌作主旨报告

巢清尘作主旨报告
在专题报告中,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雅特聘教授袁文平,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博,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管理系主任戴瀚程,山东大学威海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客座高级研究员郭非,分别围绕碳源汇核算、电力系统精细化建模、环境与气候可持续性管理、可再生能源发展模拟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报告内容涵盖从遥感与机器学习结合的碳汇重建,到小时级电力系统模型设计,从行为响应机制的模型嵌入,到跨国能源协同的系统评估,展现了模型在政策制定与地方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潜力。

袁文平、王博、戴瀚程、郭非作专题报告
北京大学研究员偶阳代表开发团队正式发布GCAM-China-v7模型。新版本在空间分辨率、非CO2气体模拟、居民消费行为建模及政策自定义接口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显著增强模型对地方能源转型路径与降碳减污协同政策的支撑能力。偶阳指出,GCAM-China不仅是一个建模工具,更是一个开放、共享、不断演进的社区平台,呼吁更多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开源模型建设,推动模型的持续优化与本土深化。点击https://umd-cgs.github.io/metarepo_gcam-china/index.html可下载GCAM-China-v7模型。

偶阳介绍GCAM-China-v7模型
在当日两场圆桌论坛中,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自然与社会系统耦合建模”与“综合评估模型社区建设”两大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与会专家指出,当前综合评估模型在多尺度协同、政策机制表达及系统适应性等方面仍面临挑战,需进一步提升模型的韧性与可解释性,尤其在损失与损害评估、适应策略设计和地方政策模拟等领域强化功能拓展。同时,应加强自然与社会系统的双向反馈建模,提升对政策动态与行为响应的刻画能力,推进模型的标准化与模块化进程,鼓励青年科研力量积极参与,共建具有中国特色、国际互通的模型生态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与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更有力支撑。

在论坛总结阶段,陈德亮教授对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提到,通过此次会议结识了许多同行,深感中国模型团队的蓬勃发展。他指出,模型建设是一个持续积累、逐步推进的过程,鼓励大家团结协作,推动模型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随后,戴瀚程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他表示,综合评估模型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工具,更是一个连接科学研究、政策制定、社会行动与国际互动的关键平台。
GCAM-China是国内外多个科研团队十余年底层开发的成果积累。本次的模型版本更新,得到了各模型团队的大力支持,标志着我国在综合评估建模自主化、系统化、开放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未来,各模型团队将继续深化合作,完善“专家指导—模型开发—应用小组”三层社区治理机制,推动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在科研、政策与教育等多个领域的深度融合,为中国“双碳”目标及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实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