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近日,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徐明教授受邀参与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播客节目《气候观察》(Climate Watch),就中国正在建立的全国性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进行了深度解读。此次访谈呈现了如何界定、计算和管理产品碳足迹,以及如何通过这一体系推动企业和消费者实现更加低碳和可持续的行为选择。访谈内容现已在苹果播客、Spotify和Substack等全球主流媒体平台同步上线。

节目收听链接

[CGTN官网]https://radio.cgtn.com/podcast/news/5/Measuring-carbon-footprints-how-will-Chinas-new-system-work/2715029

节目内容概览

本期节目以“如何科学量化碳足迹”为核心议题,探讨了碳足迹的定义、核算方法、中国政策推进的阶段性成果,以及全球碳足迹管理体系面临的挑战。徐明教授指出,碳足迹管理不仅是企业减排的工具,更是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推动全社会参与碳中和的重要桥梁。

时间轴与关键话题

00:32--开场介绍与话题背景

主持人提出核心问题:碳足迹如何科学量化?企业减排承诺是真实行动还是营销噱头?中国正构建全国性碳足迹管理体系,其运作机制与成效备受关注。

01:05--中国碳足迹管理体系的目标

徐明教授介绍,碳足迹管理体系旨在通过全生命周期核算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引导消费者(包括个人、政府与企业)选择低碳产品,从而倒逼产业链减排,最终推动社会碳中和。

02:27--从一瓶水看全生命周期排放

以塑料瓶为例,从石油开采、塑料加工、产品制造到废弃处理,每个环节均产生碳排放。碳足迹核算需覆盖所有流程,并以“二氧化碳当量”为统一单位。

06:05--工业系统复杂性带来的挑战

即使简单如纸张的产品,背后也涉及林业、化工、能源等多行业交叉。数据壁垒与行业知识隔阂使得全产业链数据整合异常困难。

12:28--碳足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成立

2024年1月,清华大学联合科研机构与行业龙头成立“碳足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致力于搭建高质量生命周期评估数据库,为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基础支撑。

17:51--从“管生产”到“管消费”的政策转型

传统碳政策聚焦直接排放企业(如发电厂),而碳足迹管理将消费者纳入责任体系,通过需求端驱动上游减排,形成“全民参与”机制。

20:22--标准化建设与区域差异

生态环境部已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各地正制定细分产品标准。徐明强调,核算方法需全国统一,但数据质量可能因地区信息化水平差异而不同。

24:40--技术赋能:区块链与隐私计算

未来需通过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构建数字化工业系统,在保护企业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共享,确保碳足迹核算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32:00--警惕“零碳标签”误导

徐明指出,当前宣称“零碳足迹”的产品多依赖碳抵消(如购碳汇),但电力等环节难以实现100%零排放。欧盟已立法禁止此类标签,中国也需加强监管。

34:29--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

中国正与欧洲智库及技术官员合作,交流数据系统建设与市场化机制(如企业采购碳足迹要求),推动碳核算从“自愿披露”转向“刚性需求”。

徐明教授在采访中强调,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设需“边完善边应用”,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国际协作,逐步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平台。随着中国政府将碳足迹管理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这一体系有望成为全球碳中和实践的重要参考。

下一篇:中国能源报 | 清华大学张达等:科学设计政府授权差价合约制度 依法保障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