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9月9日-11日,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关大博、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首席研究员刘云新一行代表清华大学赴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开展交流访问,围绕能源转型、气候适应与人工智能(AI)赋能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其间,代表团拜访中国驻非盟使团及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出席第二届非洲气候峰会,并访问中国武夷埃塞俄比亚分公司。

9月9日,代表团拜访中国驻非盟使团。关大博教授作题为“气候变化与碳核算”的报告,系统阐述了气候变化的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他指出,团队所打造的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涵盖全球重点行业的点源碳排放数据、全球投入产出模型以及中国、埃塞俄比亚、摩洛哥等全球发展中经济体多尺度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社会经济清单。关大博教授强调,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始终坚持“科学共享、开放合作”的原则,致力于打造公开透明、可验证、可比较、全免费的平台,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石。在这一过程中,团队高度重视非洲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的关键作用,数据库的建设对非洲国家具有深远意义。通过提供科学、准确的碳排放数据,可有效帮助非洲国家破解基础数据缺失的问题,支撑其开展气候评估、制定减排策略和参与国际谈判。在未来,团队期待通过知识共享、能力共建,推动中非在气候治理领域的互补互融与合作共赢,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与低碳转型。

关大博教授在使团作报告

期间,中国驻非盟使团团长兼驻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代表、特命全权大使蒋烽介绍了非洲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他指出,目前国内高校与非洲高校间在产业发展和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处于相对空白阶段。双方可在新能源、光伏、关键矿产开发、气候适应和低碳技术等方面开展合作,这不仅有助于推动非洲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也将提升双方的科研能力与技术创新水平,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

与蒋烽大使会谈

使团合照

9月10日,关大博教授与刘云新教授受邀参加第二届非洲气候峰会人工智能助推气候韧性建设论坛。刘云新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传统行业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路径。他强调,人工智能的技术体系需紧密服务于应对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需求,可在推动碳中和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他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可在智慧能源管理、低碳工业流程优化、气候预测与灾害预警等多个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并分享了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在人工智能辅助提升生产效率和减排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大博教授强调,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数据赋能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反过来又可提升数据价值,二者相辅相成。同时,他介绍了团队完成的《新兴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报告》,该报告系统构建了包括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南非等多个非洲国家在内的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清单,清晰呈现了各国能源使用及工业生产等关键部门的排放结构与动态变化,为科学评估非洲气候脆弱性、制定公平合理的减排路径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为非洲国家推进低碳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并获得多国政要与学者的高度关注与认可。

刘云新教授发言

关大博教授发言

论坛合照

会议期间,关大博教授和刘云新教授会见埃塞俄比亚科技部新兴技术司司长Kassahun Tesfaye。Kassahun Tesfaye司长指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的合作。他充分肯定了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和减排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并表示埃塞俄比亚高度重视与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深度对接。同时,他也介绍了埃塞俄比亚在新能源发展的重点方向,包括大力推进水力发电大坝建设项目等。他表示,中埃双方在会后应保持紧密沟通和联系,积极开展在能源转型、气候变化适应、清洁技术创新等方向的探索。同时,还应该鼓励双方科研人员和青年学者的参与,增强双方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技人才储备,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智慧与解决方案。

与埃塞俄比亚新兴技术司司长合照

同日,驻埃塞俄比亚使馆临时代办孙明晰公使会见代表团。刘云新教授发表“人工智能:从图灵到智能体“讲座。他系统阐述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历程、最新前沿、应用场景以及相关技术平台和科研布局,强调AI在碳中和、智慧物联、智慧医疗等重要领域的作用。刘云新教授还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正在重塑传统行业结构,也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他详细介绍了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的发展历程、研究团队、重点研究方向,以及与行业领先企业共建的联合研究中心。他表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领军人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赋能产业,推动社会进步。与会双方就人工智能与气候变化领域展开热烈的学术讨论。

与临时代办孙明晰公使合照

刘云新教授在大使馆作报告

使馆合照

9月11日,代表团前往中国武夷埃塞俄比亚分公司进行企业调研。中国武夷埃塞俄比亚分公司党委书记涂雄泰对关大博教授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系统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与主营业务。他重点阐述了中国武夷在海外市场的战略布局与竞争优势,强调了公司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工程经验和市场资源。同时,他结合非洲的发展需求,深入介绍了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状况。当前,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技术能力有限、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但同时也有巨大的发展机遇。

关大博教授也介绍了团队在可持续建筑方面的研究工作。他表示,建筑行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能源消耗的重点部门。多年来,团队致力于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减碳,构建了地区级单体建筑运行碳排放数据库。他表示,希望以此次交流为起点,充分利用双方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向低碳化、绿色化方向升级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次交流访问中,各方表示愿在未来积极推动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与联合科研活动,强化碳中和与低碳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期待通过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低碳发展、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合作,应对全球气候挑战。

上一篇:Nature再+1!清华大学张强课题组合作揭示未来全球野火排放的健康和气候效应

下一篇:《新兴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报告2025》发布(附全文下载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