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合作交流

2024年4月24日,第八届中国能源模型论坛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在北京辽宁大厦举办。年会期间,“零碳工业园区系统碳能管理与机制分论坛暨碳中和与能源智联(CNEST)第一期高端论坛”(以下简称“论坛”)顺利举办。

本次年会由国家气候中心、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等5家机构联合主办,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美国环保协会(EDF)共同承办,7家机构联合协办,800余人现场参会。年会包含主论坛和12个分论坛,从模型、技术、市场、政策、制度等多个维度切入,交流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进展,为中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决策支持工具。

年会现场

年会期间还举办了“零碳工业园区系统碳能管理与机制分论坛暨碳中和与能源智联(CNEST)第一期高端论坛”(以下简称“论坛”)。论坛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世界碳中和学会(筹)等共同主办。论坛邀请了学界和产业界的多位专家,深入探讨了工业园区碳能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为工业碳中和奉献了一场思想盛会。

论坛现场

论坛开幕式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鲁玺主持,副院长王哲、EDF能源与自然项目主任高霁在开幕式致辞。王哲在致辞中介绍了由清华大学牵头发起的碳中和与能源智联(CNEST)多边合作项目的总体情况。高霁在致辞中强调了工业园区对于推动绿色产业示范转型、智能制造、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碳减排和降本等方面的意义,并建议打造针对不同类型和地区的、具有先进技术和推广价值的零碳工业园区试点。

王哲致辞

高霁致辞

鲁玺主持论坛开幕式

论坛主旨报告环节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生态学教研所研究员田金平主持。他指出,目前全国有2543个国家级和省级园区,贡献了约50%-60%的工业总产值和31%的全国碳排放量,约70%-80%的工业企业都在园区,因此工业园区减碳对于工业减碳乃至全国“双碳”工作具有关键意义。随后论坛邀请五位业内专家作了精彩的主旨报告。

田金平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刘刚作了题为《碳中和背景下的资源-能源-排放耦合模型进展与展望》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当前在“双碳”目标下正发生从碳基到金属基的能源转型,需要更加重视资源系统与能源系统的内在关联。他从产业生态学的视角,展示了资源-能源-排放耦合模型在电解铝、水泥、新能源等三个行业的应用案例,通过对终端需求、资源和能源全生命周期过程等方面的技术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更为细致的刻画,提高模型在时间、空间和技术等维度的分辨率。

刘刚作主旨报告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教授王永利作了题为《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规划技术与典型应用》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的核心思路是源端和荷端多能互补、源网荷储相协调、“两高三低”多目标(即高能效、高可靠性,低成本、低碳排、低其他排放)的系统优化,要考虑园区的资源禀赋、工艺流程、负荷需求、技术经济参数等多种平衡约束条件和边界条件。他还展示了工业园区、生态园区、科技园、机场、培训基地等五个综合能源系统规划的案例。

王永利作主旨报告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赛西认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赵立华作了有关国家绿色工业园区建设进展的主旨报告。他介绍,绿色园区是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自2016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公告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371家,带动省市级绿色工业园区近300家,入选园区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新鲜水用量、碳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固体废弃物回收率等多项绿色指标均取得积极成效,支撑起了绿色制造的“基本面”。结合前期工作基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牵头,清华大学、典型工业园区等单位共同编制形成了《绿色工业园区评价通则》国家标准,从能源利用、资源利用、基础设施、产业绿色化、生态环境、运行管理等六个层面设置了31项具体指标。目前标准正在公开征求意见,将于2024年报批发布,同时,与其配套相关的《绿色工厂评价通则》《零碳工厂通用要求》等国家标准也正在加紧制修订当中,将进一步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

赵立华作主旨报告

远景科技集团零碳业务拓展总经理邢戈作了题为《零碳产业园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他介绍,远景2022年在鄂尔多斯打造了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园区基于“新型电力系统”“零碳数字操作系统”和“绿色新工业集群”三大创新支柱而打造,其中“零碳数字操作体系”具备产品可追踪溯源、符合国际标准、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零碳绿码”,保证园区内生产的零碳产品在全球畅通无阻。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创新实现了绿色零碳能源生产和负荷的有效集成,不仅推动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而且促进了绿色工业体系的发展,目前正扩展到欧洲、中东和东南亚地区,为全球工业零碳转型提供中国创新方案。

邢戈作主旨报告

腾讯碳中和实验室能源数字化专家、高级项目经理王闻昊作了题为《腾讯碳中和规划及实践》的主旨报告。他介绍了腾讯数字碳中和可信计算平台“碳BASE”、碳live低碳创新在线平台社区、农村屋顶光伏扶贫项目、聚焦资助CCUS创新项目的“碳寻计划”。他还介绍了腾讯在短流程钢厂虚拟电厂方面的技术尝试,试图对每个生产环节的每个设备进行跟踪与调节,其中要解决底层的数据链路通信、设备用能的准确计量、生产排产调度等挑战,最终通过深度学习等算法来调节优化生产节奏和用电负荷。他表示腾讯还在尝试数据中心算力-电力灵活性协同研究,在确保数据安全和稳定运营的主业需求的情况下挖掘数据中心的电力灵活性。

王闻昊作主旨报告

论坛圆桌讨论环节由鲁玺主持,邀请了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郭庆来、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教授王永利、中国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姚尚衡、腾讯碳中和实验室高级项目经理王闻昊、东方电气工程设计院院长雷宇等嘉宾参与研讨。嘉宾们围绕工业园区低碳发展趋势和路径、主要问题挑战、未来展望等作了高质量的分享。

圆桌讨论环节

嘉宾们普遍表示,当前国内的工业园区正逐渐加强碳能管理。王永利认为,目前在江苏、浙江、广东已基本形成园区的生态,很多地方的工业园区正在腾笼换鸟,由低端、粗放式发展转向高端、精细化发展,碳中和是其背后的主要推手之一。郭庆来也表示,过去工业园区的运行目标往往是能耗最低或能源成本最低,现在很多地方开始将碳排放最低加入优化目标,或者至少对碳排放加以监控。姚尚衡表示,工业等领域碳中和要依靠电力部门深度脱碳,工业与建筑、交通等领域深度电气化,工业深度难脱碳领域使用氢能、最终通过大规模国土绿化等途径助力经济社会全面实现碳中和。

嘉宾们也分享了工业园区碳能管理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包括精细化、智能化、标准化、经济激励等。第一,在精细化方面,嘉宾们普遍强调了碳计量应当深度结合生产流程,提高设备和技术分辨率。雷宇建议,应当由大的团队牵头建立风、光、荷、储、氢等行业的设备数据库和算法数据库,目前行业内的数据壁垒很高,很难找设备厂家要到数据。姚尚衡表示,南网能源院大力推动电碳耦合技术发展,服务新型电力系统与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深入剖析电力与碳排放的关联机制与作用机理,研究可信、可追溯、全流程的绿电溯源与绿电认证技术,提升碳税贸易壁垒下典型工业产品碳认证的国际话语权。第二,在智能化方面,郭庆来指出,目前多数园区的碳能管理仅仅是完成了数据采集和花哨展示,但还无法实现智能化的优化和问题解决。多数嘉宾认为,未来将出现依托人工智能的行业大模型,实现更高水平的系统智能化管理。第三,在标准化方面,雷宇结合多个园区的实际建设案例指出,当前国家标准有缺口,例如分布式风机尚缺乏风机到园区工业建筑的距离规范,在建设过程中还会由于风机噪音、当地风土人情冲突等原因遭遇村民抵制和工期延误。第四,在经济激励方面,嘉宾们认为,未来通过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协调实现园区的零电价甚至负电价,将是推动零碳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经济激励。

嘉宾们还普遍表示,工业领域的应用研究一定要以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王闻昊指出,目前工业领域存在一定的科研与现实脱节的问题,科研人员难以获得一手真实数据数据,真实的数据输入也可能与算法的设计输入不匹配,而在工程领域解决实际问题对方法和模型的可靠性高于对创新度要求,需要与业务过程做深度结合具有高度可靠性的方法。郭庆来也认为,科研人员要努力从一线实践中提炼出真问题,让科研更有价值。

上一篇:中法碳中和研讨会在法国巴黎成功召开

下一篇: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荣休首席科学家Mark Levine一行到访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