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合作交流

11月18-21日,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围绕“科学治污·共护蓝天”主题共同主办的亚洲区域清洁空气交流活动(以下简称“交流活动”)在北京成功举办。该活动得到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的大力支持,共同联合组织了多场专题交流与现场参观。交流活动邀请了来自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蒙古、菲律宾等五国相关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代表,围绕空气质量管理和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相关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互学互鉴。

交流活动于18日下午拉开帷幕,中方代表和亚洲代表团共计近50位嘉宾参加了开幕式及清洁空气政策主题研讨。次日起在活动期间,来访代表依次走访了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通过专题报告学习、座谈交流以及现场参观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对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政策措施、实践案例、行动经验等展开了深入学习与讨论。围绕交流活动反馈及后续计划,来访代表们还以圆桌讨论的形式,在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展开了热烈探讨。

活动开幕现场

据悉,本次交流活动是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与合作伙伴联合发起“亚洲区域清洁空气交流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旨在进一步激发与促进亚洲各国和城市,在迈向更好的空气质量管理以及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进程中深化交流、促进合作。

全面深入理解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

关键要素和基石

次日上午,来访代表走进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在开幕致辞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充分肯定了开展区域交流活动的重要性。他表示,促进亚洲国家和城市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在空气质量管理、减污降碳协同的进程中十分关键。

清华大学交流现场

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减污降碳协同控制,需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为治理把脉问诊开良方,这离不开清单作为基石,通过先进算法、科学数据等为精准决策和行动提供参考。对此,环境学院教授刘欢分析了基于科学的空气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包括自上而下的目标设定、精准掌握区域空气质量状况、厘清空气污染问题来源、制定空气质量管理行动计划,以及执行与评估,并结合实际挑战,从实践层面给出了典型案例和信息参考。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同丹在分享中表示,大气污染治理与温室气体减排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建立一套综合性的方法学框架,对于动态评估减污降碳协同路径至关重要。以清华大学自主开发的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及其应用为例,她详述了建立清单模型的方法、步骤、体系及更新等要点,及其在科学研究、政策评估和空气质量管理等工作中的强大功能。

上述专家和环境学院教授李俊华,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关大博,环境学院教授、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鲁玺,以及环境学院肖清扬、刘洋,共同与来访代表开展了互动回答。鲁玺教授主持交流会。由关大博副院长做介绍和讲解,来访代表还参观了碳中和研究院展厅。

参观现场

从反馈和总结来看,来访代表整体对交流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来访代表一致认为,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能够真正深入一线,结合亚洲不同国家和城市的实际需求,提供了富有参考性的行动经验和启发性的实用建议。特别是权威高校、科研机构为政府决策提供的前瞻性科学支持,国家、区域、城市围绕空气质量管理制定的目标任务、行动计划及监管、评估,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方面的激励政策,以及源排放清单管理、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大气治理的健康与成本效益分析、机动车排放标准升级的相关技术、远程OBD排放管理等重点内容,让来访代表们获益匪浅。同时,他们提出在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能力建设、推进科学研究、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并希望以亚洲区域清洁空气交流项目为纽带,今后可以持续开展深入、长期的交流与合作。

活动末尾,Glynda Bathan-Baterina表示,迈向更好的空气质量,仅靠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力量还不够。深入开展区域交流与合作是支撑亚洲共同实现清洁空气的关键。本次区域交流活动是一个开始,聚焦大气污染治理和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科学基础、政策体系、案例经验等相关议题,期待后续有更多更丰富的知识交流、经验分享、项目合作,让更多亚洲国家一起实现“亚洲蓝”。

交流活动还得到了中国环境报、中国新闻网、环球时报、新京报及中国城市网等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上一篇:李路明校长调研清华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智慧电力及能源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下一篇:“碳中和与能源智联:气候变化系统科学”高端研讨会暨清华-IIASA合作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