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合作交流

6月28日下午,2025年国际“碳中和与能源智联”(CNEST)论坛专题论坛二成功举办。该论坛以碳中和与能源智联(CNEST)多边合作项目研究任务二“全球碳通量网”为主题,聚焦碳计量与碳中和,围绕碳通量观测与数据融合、碳排放计量科学进展、关键减排技术的发展,以及多样化减排路径的探索等核心议题进行交流讨论。

专题论坛二由清华大学兴华卓越讲席教授陈德亮担任主席。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刘竹主持活动。

刘竹主持论坛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关大博对CNEST项目研究任务二“全球碳通量网”进行介绍,详尽阐述构建全球碳源汇监测网络的战略意义与技术路径。该任务聚焦于构建一套多尺度、全口径、高分辨率的碳源汇核算体系,集中攻关碳源-碳汇数据的融合度从而提高其准确性与时效性,推动地面清查、大气反演和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的深度集成,提升碳通量数据的实时性、系统性与可验证性。

主旨报告

陈德亮以“军事碳排放:全球气候政策中被忽视的重大问题”为题,指出当前主流碳盘查和气候治理体系中普遍缺位军事部门排放的系统性核算,展示了全球军事支出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之间的显著关联,将军事碳排放纳入统一治理范畴对于实现全面且公平的减排责任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陈德亮作主旨报告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Klaus Hubacek聚焦“全球价值链中的碳不平等建模”,介绍了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在识别消费国与生产国间碳责任转移中的应用,不同收入组间碳排放差异,并指出全球减排合作亟需兼顾碳权利与碳责任的公平分配。

Klaus Hubacek作主旨报告

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部教授Jian Kang围绕“韧性城市:声环境角度”展开讨论,详细分析了城市及建筑形态、建筑设计及材料、技术及社会因素对低碳和可持续建筑环境之间的影响,强调声环境在城市韧性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未来城市在气候适应与人居质量双重目标下的规划提供新思路。

Jian Kang作主旨报告

国际能源署(IEA)能效与包容性转型办公室中国区首席代表Patrick McMaster带来题为“第一燃料:新兴经济体的能源效率”的报告,强调能效作为具有成本效益的减排手段,在实现净零排放的情景中可贡献约三分之一的减排量。

Patrick McMaster作主旨报告

中国石化研究员赵清民介绍“中国石化CCUS技术与工程进展”, 系统展示了CCUS技术创新平台、CCUS全流程技术体系的突破及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全产业链等工程示范成果,为我国重工业减碳路径提供坚实支撑。

赵清民作主旨报告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关大博作“新兴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报告,展示了新兴经济体在排放特征、社会经济驱动、减排路径异质性及碳核算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关键进展。

关大博作主旨报告

交流讨论

本次论坛专家学者围绕报告中的重点议题展开深入交流,认为构建高质量、可追溯的碳计量体系,是支撑实现碳中和愿景的重要基础工作,强调需重视政策制定中被忽略的排放源,推动标准化、透明化的碳核算机制建设。同时,促进在减排路径选择、能源效率提升、减排技术发展、能力建设支持和技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平衡与协同,切实提升全球气候治理的公平性与有效性。

上一篇:2025年国际“碳中和与能源智联”论坛专题论坛3:聚焦“新型能源网络技术”

下一篇:2025年国际“碳中和与能源智联”论坛专题论坛1:聚焦“碳中和与能源智联系统理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