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由碳足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联合国环境署(UNEP)生命周期倡议(LCI)联合举办的“政策与产业中的生命周期评价(LCA)”系列研讨会(北京站)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成功举行。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事务中心等政府部门、国际机构、高校院所、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共23家单位专家代表,共同就LCA在政策制定、产业决策中的实践和国际合作展开深入研讨,推动我国LCA和碳足迹管理的协同发展和国际交流。
在专题报告环节,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合作一处鲁成钢处长在《中欧产品碳足迹体系比对研究》报告中强调,中欧碳足迹核算体系差异显著,建议加强国际交流,推动建立统一的国际标准。清华大学碳中和讲席教授、环境学院副院长、碳足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徐明教授详细介绍了天工LCA数据系统(TIDAS),并就联盟参与全球LCA和碳足迹数据体系建设进展进行汇报。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延军博士分享了石化行业LCA和碳足迹的实践经验,强调当前面临标准缺失、工具不足等挑战,提出石化行业低碳发展路径。
UNEP LCI负责人Llorenç Milà i Canals博士在报告中系统阐释了LCA在政策研究和制定中的支撑作用,并着重强调提升LCA可信度与可靠性的关键路径,即必须坚持“遵循公认的标准和方法、对齐目标与范围、覆盖生命周期全过程、建立审查与透明度机制”四大原则。Llorenç指出,联盟和天工计划秉承的“开源共享、国际兼容”的数据体系建设理念与LCI的工作愿景高度契合,并呼吁全球共建互联、互通、互信的LCA数据体系。

联合国环境署生命周期倡议负责人Llorenç Milà i Canals作报告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LCA在政策与产业中的应用与挑战展开深入研讨。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二级巡视员明登历、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事务中心主任王玮介绍了北京市在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工作进展。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员田金平系统回顾了LCA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情况,指出LCA和碳足迹已经在很多场景深度支撑决策。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综合部主任宋翊分享了电池行业在碳足迹管理上的实践经验,同时强调需平衡碳管理的成本与收益。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天工智库中心常务副主任常慧敏建议统一行业术语标准,提升协作效率。此外,北京师范大学副院长刘耕源、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员孙露、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副教授孟凡然以及世界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黄卓晖分别基于各自在行业与教学科研中的经验,就LCA方法的应用前景与发展方向分享了各自的见解。


圆桌讨论现场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出席会议。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作研讨会总结
此次研讨会通过专题报告和深度讨论的方式,向UNEP系统性介绍了中国在LCA和碳足迹领域的工作进展,并探讨在方法、数据等方面开展多边国际合作的方案。联盟将继续发挥政产学研用协同的平台优势,与UNEP LCI深入合作,共建全球互联、互通、互信、互认的LCA数据生态系统,支撑中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和国际衔接,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