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9月19日, 清华大学“碳中和系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2025级博士研究生新生座谈会在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以下简称“碳中和院”)顺利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碳中和院院长贺克斌等老师们与新生齐聚一堂,就学科情况与新生博士阶段学习研究生活等话题开展交流讨论。碳中和院副院长王哲、谢小荣,碳中和院院长助理鲁玺,以及能动系副教授麻林巍、环境学院副教授赵明、化工系副教授王笑楠和黄延宾等导师代表参加座谈。学科点建设协调人孙炘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

贺克斌老师对2025级新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导师团队表示感谢。他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日益严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绝非单一技术或单一学科所能解决,它呼唤着系统思维、颠覆性创新和跨领域的深度协同,这正是“碳中和系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设立的初心。2025级新生是学科正式获批后招收的首批博士研究生,是学科的共建和共享者。希望大家借助碳中和院这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从不同学科中广泛吸收营养,积极参与多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多院系导师团队的联合培养下发展成长,为中国和世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作出自己的贡献。

贺克斌发言

孙炘老师向新生们系统介绍了碳中和院及“碳中和系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设立背景、建设理念、学科方向、培养方式等。她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根本目的是创新引领,国家不仅需要“短平快”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科性人才培养,进行基础研究,实现突破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碳中和系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秉持系统性理念、实质性交叉、多能力导向的学科建设理念,着力培养具备跨学科创新研究能力、善于解决碳中和系统复杂问题、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创新性、复合型人才。

孙炘发言

麻林巍老师和鲁玺老师作为导师代表发言。麻林巍老师结合自身从事跨学科与国际合作研究的经历,分享了个人的学术成长路径,也对同学们的学习和研究提出了建议。他以“感恩、陪伴、坚持、探索、贡献”为关键词寄语新生,勉励同学们主动拥抱跨学科和国际合作、勇于探索未知、坚持初心,在碳中和院多学科平台中锤炼创新力,为解决气候与能源复杂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成就独立且负责任的人生。

麻林巍发言

鲁玺老师从自己博士阶段学习和研究的经历出发,分享了对同学们能力成长和发展的建议。他表示,“碳中和系统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应重点培养自己两方面的能力,一是独立自主的科研能力,包括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行动与活跃思考的能力,熟练掌握专业的模型方法、实验操作、表达写作等技能;二是系统思维和交叉创新能力,借助学科点的跨学科优势,多与不同学科方向背景的同学交流,积极参加碳中和院组织的“碳中和与能源智联”(CNEST)高端论坛、前沿讲座,碳中和技术论坛、学术沙龙等活动,不断收获成长。

鲁玺发言

会上组织了“院系-导师-新生面对面”座谈,老师们与新生王欣宇、甄紫涵、胡卓鑫、焦天一、陈述、王舶帆、王莹、张玉来、钟雪群围绕“如何开启博士研究生涯”“跨学科研究的挑战与机遇”“师生沟通与合作”“如何看待创新”等话题进行讨论交流。同学们就未来的学习规划、多学科交叉研究等话题畅谈了自己的思考,也提出了困惑和问题。

针对同学们如何更有效进行跨学科学习的问题,贺克斌老师和麻林巍老师以自身经历为案例,介绍了向校内外相关领域老师请教的经验和方法。王笑楠老师建议善用AI大语言模型快速建立起对不同学科的认知,再针对自己的方向进行深入学习。面对如何创新的话题,赵明老师给出了找准问题、寻找学科交叉的方法、提出新概念或独立理论等建议。

师生讨论交流

新生们表示,经过此次座谈加深了对碳中和院及“碳中和系统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了解,收获了宝贵的博士阶段学习和研究经验,感受到了老师们的鼓励和支持,未来将珍惜求学时光,不断进取成长。座谈会后,与会师生合影留念。

与会师生合影留念

上一篇:第四届碳中和博士生论坛征稿通知

下一篇:南南合作2025气候投融资专题研讨班圆满结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