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Institute for Carbon Neutrality, ICON)举办“碳中和技术论坛”系列学术活动,聚焦碳中和技术创新、工程布局与发展战略的前沿问题,为中国碳中和技术路线制定提供科技支撑。

7月11日,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主办、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承办的“清华大学碳中和技术论坛”第二期“面向碳中和的储能技术”顺利召开,研究探讨储能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当前进展及关键问题,探索面向碳中和的多元储能技术,预测并分析未来大规模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推动中国碳中和目标实现。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院士、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泓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陈海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胡勇胜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先锋研究员、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史翊翔教授和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俞振华常务副理事长分别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储能技术、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进展与趋势、钠离子电池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探索、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研究进展、氢储能技术应用进展与创新展望以及全球储能发展回顾与展望作特邀报告。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张强教授主持会议。

贺克斌、邹骥致辞,李泓、陈海生、胡勇胜、李先锋、史翊翔、俞振华分别作报告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张强教授、化学工程系张强教授针对《中国储能技术路线展望》的研究背景、研究进展分别作了介绍。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金涌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范丽珍首席教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周恒辉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陈浩森教授、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杜譞高级分析师、清华大学化工系王保国教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鲁玺教授等2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与会专家立足我国能源、资源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围绕“双碳”目标,讨论了储能技术发展现状、方向及困难。提出需加强科学研究,加快突破储能关键技术;重点关注技术经济性,推动储能市场化发展;加快试点示范工作,促进储能规模化运用。

研究、发展和建设多元储能技术对中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至关重要,期待该研究为设计储能规模化发展的路线图和施工图提供宝贵参考。

与会嘉宾合影

上一篇:清华大学-鄂尔多斯碳中和协同创新专项指导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

下一篇: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院士当选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主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