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时代进程中,如何让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切实服务生态环境治理,是国家战略布局中的重大课题。近日,《光明日报》刊发题为《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的理论文章。文章由清华大学碳中和讲席教授、环境学院副院长、碳足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徐明教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生态环境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楠副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碳足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贺克斌院士联合撰写。文章聚焦生态环境智能治理的战略意义、发展路径和实施机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与理论支撑。
亮点内容抢先看
探索智能转型新成效
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智能化加快推进,从全天候智能监测到智慧水务平台,多个领域形成可复制经验。但仍面临数据标准不统一、预测干预能力不足、人才紧缺等挑战,亟待生成式AI赋能新突破。
搭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新架构
提出构建以生态环境大模型为核心的智能治理体系,依托知识库和算力体系支撑,聚焦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典型场景,实现从技术驱动向治理牵引的转变。
健全智能治理支撑机制
强调完善标准体系、加强人才培养、推进数据共享和场景试点,通过“用中优化”“用中迭代”提升智能工具适应性,推动智能治理走深走实、落地见效。
点击以下链接浏览全文: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5-05/08/nbs.D110000gmrb_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