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0日上午,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承办的第39期碳中和学术沙龙顺利举行,主题为“废弃物甲烷减排”,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马占云研究员主持。甲烷减排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议题。尽管废弃物处理的甲烷排放量低于能源和农业部门,但是其减排不仅带来显著的环境协同效益,还能作为资源利用和能源替代,因此受到学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与会专家聚焦碳中和背景下废弃物领域的甲烷排放监测与控制技术,通过技术路径解析、案例分享和政策研讨,展示了废弃物领域甲烷减排的重要战略意义。专家指出,废弃物领域甲烷减排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并能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履行国际公约做出重要贡献。会议还探讨了废弃物甲烷减排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以及优先行动方向。

沙龙活动合影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马占云研究员介绍指出,甲烷减排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研究废弃物甲烷减排的技术和路径,能够为我国国家和地方减排策略的制定提供基础支持,推动最有效技术的持续发展,淘汰落后技术,提升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能源基金会战略规划主任傅莎在致辞中强调,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对近期温升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废弃物甲烷排放占比不大,但在填埋气收集和废水处理等领域存在显著减排潜力和协同效应。希望通过沙龙凝聚共识,为国家甲烷行动方案提供实践支撑,并介绍了能源基金会在甲烷管控的关注方向,为废弃物领域甲烷管控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宝贵信息。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庆先研究员就“废弃物处理甲烷减排技术和路径研究”作主题报告,系统分析了我国废弃物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和趋势,梳理了相关政策,从源头、过程、末端和综合治理四个方面探讨了甲烷减排技术路径,强调废弃物领域甲烷排放是重要且不可忽视的排放源,指出应重视乡镇废弃物处理污染控制和甲烷减排。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固废与土壤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聂小琴围绕“废弃物低碳减排协同处理技术及设计理念”作了主题报告,指出不同的固废处理方式甲烷排放差异较大,且废弃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处理面临一定困难。她倡导“低碳园区”设计与区域协同处理,强调技术协同与成本优化,提出推进垃圾分类优化焚烧原料、倡导填埋气高效利用等技术建议。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科技和国际合作负责人刘晓副研究员就“中国城市垃圾综合管理及低碳发展”做了主题报告,分享了IWM NAMA项目的实践与成果,探讨了废弃物管理与温室气体减缓效果。指出合理的处理方式对甲烷减排至关重要,强调数据透明化、提升焚烧效率等措施,同时提出垃圾管理需兼顾多目标与跨部门协作,以更好地实现废弃物甲烷减排。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刘舒乐副研究员就“生活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监测与管控”作了主题报告,重点讨论填埋场甲烷监测与管控建议。结合实际监测案例,通过卫星和地面观测揭示填埋场排放热点及减排效果,强调构建多维监测网络,推行差异化控排路径,如分区域技术策略,以提升监测与响应机制。
北京排水集团的刘垚教授级高工在主题报告中探讨了“排水行业甲烷减排的探索与实践”,强调了废水处理过程甲烷管控的重要性,指出废水处理中的甲烷问题不容忽视。提到排水行业的甲烷排放具有覆盖面广、浓度低的特点,亟需加强MRV体系建设,推进厂网一体化运营和污泥资源化利用,开展科学研究以掌握排放规律、提高处理效率,从而实现甲烷减排。
在讨论环节,各专家围绕主题展开深入交流,提出各自见解。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高文康高工强调区域差异对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的影响,指出我国垃圾渗滤液甲烷排放量呈上升趋势,需重视废水排放甲烷问题,并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回收两方面介绍了减排路径;北京联合优发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刘锋董事长提出废弃物甲烷减排的基准线识别是当前面临的挑战,建议积极推进相关研究;北京埃德尔科技有限公司毋焱经理指出能源行业检测技术可应用于废弃物领域,实现全周期数据采集,助力掌握甲烷排放情况;北京绿色碳投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焦喜龙经理分享了CCER机制对厌氧消化技术的经济激励;能源基金会战略规划主管陈灵艳建议未来要聚焦有机质处理技术、政策协同等共性问题,提炼可复制方案,推进废弃物甲烷减排工作。
最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庆先研究员强调,废弃物甲烷减排需要实现跨部门协同,夯实数据基础,完善中国特色排放因子与方法学,结合国际合作与区域差异化策略,推动技术创新与政策落地,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提供系统性支撑。
本次沙龙活动成功汇聚了学术界、产业界和决策者,充分交流了我国在废弃物领域甲烷管控的技术路径与实践经验。与会人员一致表示,将继续深入研究废弃物甲烷减排技术,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智慧与力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全球影响力的废弃物甲烷减排典范,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沙龙通过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微信视频号直播,1800多人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