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2025年8月27日,由能源基金会支持、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主办、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承办的第45期碳中和学术沙龙“面向碳中和的CCUS技术进展与展望”顺利举办。会议由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胥蕊娜教授主持。

图. 沙龙活动现场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马劲风,中海油研究总院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杨仁锋,山西省煤炭地质一四八勘查院有限公司、山西省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创新中心高级工程师崔晓松作主题报告。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王淑娟,怀柔实验室陆地碳封存团队研究员高林,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中心处长刁玉杰,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处长张贤等专家受邀参与讨论。能源基金会战略规划主任傅莎、能源基金会战略规划顾问徐文新等专家受邀作点评并参与讨论。本次沙龙通过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CCAPP微信视频号直播,吸引1800余人次在线观看。

马劲风教授以“推动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经验与教训”为题,深入探讨了规模化CCUS存在的挑战与问题,并从国内外工程项目出发对碳捕集、碳封存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报告指出,我国目前面临捕集成本高、运输距离远、矿权限制及废弃井风险等难题。我国虽已有示范项目,但规模有限、注入不稳定。借鉴加、美、澳等国经验,完善政策激励与监测体系,将有助于推动规模化、安全化发展,避免重复弯路。

杨仁锋副院长作“中国海油CCS/CCUS技术进展与未来展望”主题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海油虽起步较晚,但已在恩平、渤中等地布局多项示范工程,推动驱油与咸水层封存并行发展;在近混相驱、少井高注、智慧监测等方面取得关键突破;未来将朝着精细化、集群化、智能化及多能协同方向迈进,展现海上CCUS的广阔前景。

崔晓松研究员围绕“山西省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研究进展情况”展开研究成果的分享,其工作探讨了“哪里注、怎么注、如何安全注”的关键问题,形成了咸水层、深部煤层、废弃矿井、盐穴等多路径封存方案;实施了“一井多层”示范工程,验证了封存潜力与安全性;并牵头建立山西省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全流程核心技术体系与研发平台。

随后,与会专家围绕三位特邀报告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CCUS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技术,涵盖捕集、运输、利用与封存等环节,需结合我国能源结构与区域特点,加快技术攻关与规模化示范。专家们结合报告实例,就监测方法、运输与利用模式、产业化路径及碳市场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并提出应依托示范工程和持续攻关积累经验、优化方案、降低风险,推动CCUS走向规模化、安全化和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第47期碳中和学术沙龙“氢能产业技术路线展望”顺利举办

下一篇:第44期碳中和学术沙龙“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复合暴露的健康影响”顺利举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