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主办、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承办的第44期碳中和学术沙龙“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复合暴露的健康影响”顺利举办。会议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宫继成研究员主持。

图. 沙龙活动现场
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高蒙、国家气候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刘芸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助理研究员杜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谢杨作主题报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郑玫,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仁杰,清华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副教授底骞,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韩斌,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碳中和学院双聘研究员偶阳、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张羽等专家受邀参与讨论。本次沙龙通过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CCAPP微信视频号直播,吸引1800余人次在线观看。
高蒙教授以“中国热浪-污染复合极端事件的科学理解与应对”为题,系统阐释了高温热浪-污染复合事件的发生机制,及高温-污染复合暴露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协同影响。研究厘清了高温-污染复合事件的驱动因素,构建了跨季节至世纪尺度的复合事件预测框架,并展望了未来高温事件的发展趋势。他强调,在南亚,热浪-污染复合事件正趋于常态化,其不利健康影响不容忽视。
刘芸芸正高级工程师以“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的高影响气象事件分析”为题,首先立足气候和气候变化视角,梳理了京津冀地区关于大气污染的高影响气象事件的概况,包括高温热浪、暴雨、沙尘暴等极端事件增加如何影响污染,并剖析了气象-污染复合暴露事件的健康风险。随后,她系统解析了湿热及干热两类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长及强度等的演变特征,揭示其背后的气候气象机制,并介绍了气候中心研发的高温等事件预测预警模型,强调气象健康预报预警的前置价值与公共卫生意义。
杜航助理研究员作“气候变化下热浪和臭氧污染复合事件的暴露及健康风险研究”主题报告,从暴露风险-健康效应-疾病负担的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热浪-臭氧复合事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研究量化了不同复合事件定义下人群暴露的健康风险并识别了敏感疾病及脆弱人群,进一步指出气候变化下复合事件暴露人日数呈快速增长趋势且复合事件的健康风险显著高于单一臭氧或热浪事件。由此导致气候变化下复合事件相关疾病负担快速增加,呼吁加强污染治理及构建复合暴露预警及适应策略。
谢杨副教授作“气候变化健康经济影响分析”主题报告,系统性回顾了气候变化对健康和经济的复合冲击,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报告指出,供暖等适应性措施已扭转了寒潮致死高于热浪的历史趋势,而空气质量改善显著降低了健康经济负担,缓解了医疗资源紧张。融合环境-健康-经济的互馈模型进一步证实,治污可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而清洁能源替代是实现公正转型的关键措施。此外,研究预测气候变化致啮齿类动物分布向北扩散,气温升高加剧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并指出气候变化的多维影响亟需跨学科多视角深入研究。
随后,与会专家围绕报告主要内容展开深入讨论,一致认为,多学科交叉与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及工具对于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复合暴露影响研究至关重要。此外,精细化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需要大规模人群健康跟踪数据支持,呼吁国家尽快构建立相关资助体系。专家们同时指出,应进一步强化不同人群差异化健康响应识别,并解析其气象-污染复合暴露的生物学机制,加强对极端降水等新型暴露的识别和健康影响评估,呼吁在气候变化情景设置中加强对“气候-能源”的动态反馈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