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8月21日,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主办的第十一期清华大学碳中和技术论坛“全球低碳能源转型技术关键矿产展望”成功召开。论坛汇聚了关键矿产资源、能源转型路径、资源循环经济等领域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共同探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关键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议题。论坛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环境学院鲁玺教授主持,并通过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能源基金会等多平台直播,累计吸引超14万人次在线观看。

图1. 与会专家合影

致辞环节,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院士强调了关键矿产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关键矿产供需不匹配、供应链脆弱、回收循环机制不明确等挑战正成为清洁技术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呼吁通过技术创新与国际协作,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助力全球能源转型目标的实现。

图2.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院士致辞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新能源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关键矿产由一般的工业原料向战略资源的根本性转变,全球供应链重组将深刻影响能源转型进程。邹骥总裁进一步指出,在国际政治格局变化背景下,需保持战略定力,通过强化国际合作化解资源约束。

图3.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致辞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耿涌教授以“氢能的资源需求”为题作主旨报告,系统分析氢能扩张对关键矿产的依赖。他指出,绿氢技术(如质子交换膜电解槽)需大量铂、铱等铂族金属催化,即使在乐观的情况下,未来铂族元素的需求量也将远超其生产量。报告呼吁通过加强国内资源循环、深化国际合作,统筹原生/再生、国内/国际等市场,以系统性的战略思维化解潜在的资源危机。

图4.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耿涌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段宏波教授作“矿产资源约束下的能源转型路径”的主旨报告。报告基于综合评估模型结果的对比分析指出,面向碳中和的清洁能源转型将会大幅提升关键矿产的需求,铝、硼、铬、锰、铌、镍将面临严格的净进口。在考虑资源约束的情景下,到2060年风电和光伏装机将分别降低18%和19%,最高可达63%-68%,需多元化能源结构(如核能、CCUS)弥补减排缺口,避免依赖单一清洁技术路径。

图5.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段宏波教授作作主旨报告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风光设备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慧作“风光循环中的产业链延伸与碳中和”的主旨报告。报告指出,2025-2030年,风电光伏设备回收利用市场总额可达1000亿元,年均超过百亿。2036-2040年间,累计退役风机规模将达到150GW。2040年,预计退役光伏组件累计回收量将达到254GW。报告为推进风电、光伏产业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发展,开启城市矿山,战略性矿产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提供了重要思路。

图6.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风光设备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慧作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所陈伟强研究员以“金属-能源耦合与碳中和”为题作主旨报告。报告从能源-矿产等多领域联结的角度,系统分析了能源转型、材料使用、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报告指出,能源转型绝非简单的技术替换,而是一个牵动全球资源、地缘政治、环境保护和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复杂系统工程,迫切需要跨学科的系统和前瞻性研究。

图7.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所陈伟强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在随后的圆桌讨论环节,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金风科技集团、中国资环集团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就能源转型背景下关键矿产可持续供应问题开展了深入探讨,并一致认为应加强关键矿产资源供应的风险识别与应对、政策保障机制以及循环技术突破。圆桌讨论由能源基金会战略规划主任傅莎主持。

此次论坛汇聚多方观点与共识,系统深入地探讨了能源转型与关键矿产供应的热点议题,为《全球低碳能源转型技术关键矿产展望》报告项目启动提供了关键的科学支撑。

未来,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将与各伙伴单位组织开展更多元、更聚焦的学术交流活动,凝聚共识,碰撞思想,进一步深化探讨能源转型关键矿产可持续供应、风险识别与应对、气候与环境影响等重点议题,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贡献集体智慧。

下一篇:第43期碳中和学术沙龙“加速变暖背景下的极端气候环境”顺利举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