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由能源基金会支持、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主办、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承办的“加速变暖背景下的极端气候环境”顺利举办。会议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尹志聪教授主持。

图. 沙龙活动现场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江洁,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桂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助理教授俞妍作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布和朝鲁,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平,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教授李熙晨,国家气候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刘芸芸,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同丹,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谢飞,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副教授杨雨亭,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系研究员张霖等专家受邀参与讨论。本次沙龙通过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CCAPP微信视频号直播,累计约2400人次在线观看。
江洁副研究员以“人为气溶胶排放影响下的亚洲区域气候变化”为题,深入探讨了人为气溶胶排放对亚洲气候变化的影响,详细介绍了人为气溶胶排放如何通过调控副热带西风急流以及夏季风从而影响区域气候变化,并探讨了未来区域气候对人为气溶胶减排的响应及相关机制。报告指出,不同时段人为气溶胶排放存在区域差异,这种差异通过改变温度结构进一步影响大尺度环流系统,从而对区域气候产生差异性影响。
桂柯副研究员作“环境气象多要素智能感知及AI大模型预报系统”主题报告。报告首先回顾了气溶胶总量获取方法、地面颗粒物浓度定量方法、气溶胶预报的现状与挑战,随后详细介绍了最近的两个研究成果。其中,“环境气象多要素时空无缝智能感知”技术,实现了实时输出网格化PM2.5、PM10浓度,全天候24h的时空无缝覆盖,在时间分辨率和有效性上具有显著优势,支撑了大气污染精细化监测的业务需求。基于视觉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首个全球气溶胶-气象耦合预报大模型,实现了气溶胶关键组分的光学特征、地面浓度以及气象要素关键变量的5天逐3小时全球高精度预报,展现了相较于传统气溶胶数值预报的巨大潜力。
俞妍助理教授围绕“气候变化下的野火-沙尘复合极端事件”展开研究成果的分享,首先介绍了野火后沙尘排放总量增加的事实,随后介绍了可能的机理,包括中高纬地区可能与植被退化程度加剧有关,中低纬度地区则与土壤干旱程度加剧有关。最后指出,变暖背景下,未来野火-沙尘复合事件可能进一步加剧,但由于模式对野火的模拟能力有限,使得结果仍存在不确定性。同时也强调了野火对陆地碳汇、对气溶胶的辐射效应存在不确定性。未来需要更深入的理解野火对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的响应和反馈。
随后,与会专家针对报告主要内容展开点评讨论。围绕气溶胶模拟以及观测的不确定性、AI在气溶胶预报和气候预测中的应用,沙尘和野火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探讨。专家指出,气候模式目前对气溶胶的模拟仍然不足,可以借助AI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并与结果的可解释性相结合,从而提高气溶胶预测的可靠性。本次沙龙不仅展示了气候变化与极端环境事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还揭示了当前科学研究的挑战与未来方向。专家们强调,全球变暖背景下,气溶胶、野火和沙尘等现象的交互作用日益复杂,对气候系统的深远影响需要更精确的观测和模拟技术来揭示。AI技术的引入为环境预测和气候模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其在预测中的稳定性和可解释性仍需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