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Nexus Forum 2025 “碳中和与能源智联”(CNEST)主旨论坛在香港成功举行。论坛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与香港理工大学国际城市能源研究中心共同主办,邀请了碳中和多学科领域的国内外多位权威专家作报告,包括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院士,牛津大学环境变化研究院院长Michael Obersteiner教授,香港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土木工程系主任潘巍教授,腾讯碳寻计划负责人黄新我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项目主任赵俊华教授,香港岭南大学李佳副教授。论坛由香港理工大学杨洪兴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如竹教授、腾讯高级顾问翟永平博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鲁玺教授共同主持。

Nexus Forum 2025 CNEST主旨论坛专家合影

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作主旨报告
贺克斌院士作了题为《面向未来碳中和的创新技术》的主旨报告。他回顾了碳中和的科学与政策背景,包括大气污染防控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作用,展示了清华碳中和院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风光技术展望》《新型电力系统技术路线展望》等报告内容。他还介绍了由清华大学牵头发起的“碳中和与能源智联”(CNEST)多边合作计划,以及即将于6月底在北京召开的2025年国际“碳中和与能源智联”论坛,并介绍了由清华大学牵头创办的世界气候变化大学联盟、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国际合作联合行动、《碳中和科技评论(英文)》期刊等国际合作努力。贺克斌院士提到,AI赋能科学、新能源、碳足迹等新兴研究方向值得关注。

牛津大学Michael Obersteiner教授作主旨报告
牛津大学Michael Obersteiner教授作了题为《气候风险管理:联结处的修补》的主旨报告。他展示了多种情境下温室气体净排放、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并通过具有多目标和多种约束条件的模型分析,探讨了太阳辐射管理措施能否将各类气候变化后果控制到乐观水平。他指出,当前的减排力度很可能无法实现《巴黎协定》规定的温升控制目标,需要今后几个世纪持续采取太阳辐射管理等适应措施,以加强气候风险管理,改善环境领域的代际公平。

香港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土木工程系主任潘巍教授作主旨报告
香港大学潘巍教授作了题为《辩证系统理论用于可持续模块组合建造与基础设施》的主旨报告。他解释了辩证系统理论及其如何指导模块组合建造(MiC)和可持续基础设施的研究。他还分享了有关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评估工具(iSAT)和MiC建筑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估的研究。他的报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有关MiC项目和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创新有效的解决方案。

腾讯碳寻计划负责人黄新我博士作主旨报告
腾讯碳寻计划黄新我博士作了题为《CarbonX项目2.0》的主旨报告。他介绍,CarbonX(碳寻)计划是由腾讯牵头并联合产业、投资、生态系统伙伴共同发起的新兴低碳技术支持项目,以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试点应用、创业企业孵化及能力建设。碳寻计划2.0主要聚焦碳移除、点源碳捕集、利用与储存(CCUS)、碳捕集与利用(CCU)、长时储能等四个方向的前沿技术,将为每个方向的1-3个团队各提供上百万美元的经费支持。项目征集截止到5月底,面向全球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非营利组织、创业企业公开征集。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赵俊华教授作主旨报告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赵俊华教授作了题为《AI辅助的电-碳市场协同仿真》的主旨报告。他介绍了电力市场、碳市场、实体经济相融合的协同仿真模型的构建,并进一步探索应用大语言模型,预测电-碳市场交易行为。他介绍了该模型可应用的多种电-碳市场场景,如西电东送、火电厂碳达峰路径、新能源发展路径、绿证交易、夏季峰值负荷管理等,并展示了该模型的多个仿真案例结果及其对科学决策的支撑作用,如云南水电外送对广东省各区电价的影响、2030年全国各区域绿电价格和长协价格预测等。

香港岭南大学李佳副教授作主旨报告
香港岭南大学李佳副教授作了题为《分布式直接空气碳捕集》的主旨报告。她首先比较了直接空气碳捕集与其他碳移除和负碳技术的优缺点,指出直接空气碳捕集对土地和水资源的要求低、环境影响小,但同时能耗和成本高,且受天气影响大。随后她介绍了分布式直接空气碳捕集的设计原理、应用场景和政策影响,并展示了相关装置的设计。她指出,分布式直接空气碳捕集是将碳捕集模块结合进建筑、交通工具、工厂等,有助于提高灵活性、降低成本、更高效地利用废热和新能源,可用很小的基础设施成本来扩大碳捕集能力,并分享了她的团队在Nature子刊发表的通过AI辅助吸附剂开发的最新成果。
5月8-10日在香港理工大学举办的Nexus Forum 2025,由香港理工大学与细胞出版社共同主办,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参与协办。论坛由Nexus期刊主编、香港理工大学能源与建筑系严晋跃讲座教授与Nexus期刊编辑、牛津大学Michael Obersteiner教授担任联合主席。论坛以“协同创新,赋能智慧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举行了可持续城市的创新科技、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与跨学科解决方案以及碳中和与能源智联(CNEST)三大主旨论坛,并探讨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和行业发展如何以协同创新和研究共创可持续未来。另外,论坛还举办了生物工程与材料创新、气候变化减缓与能源系统、技术创新与信息技术、城市发展与移动方案、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工程等六大口头报告专题,促进知识交流和传递,以及电力减碳项目专题研讨会、墙报展示、编辑工作坊、期刊编委会等活动,吸引了来自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位专家、学者、产业从业者以及香港理工大学的300余名师生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