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碳中和与能源智联”(CNEST)前沿讲座第5期在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成功举办。本期讲座邀请到了美国环保协会(EDF)资深科学家、联合国环境署(UNEP)国际甲烷排放观测站(IMEO)科学顾问解东来博士作讲座,讲座题目为《十余载油气甲烷排放测量:发现、影响及挑战》。

讲座现场
解东来博士系统介绍了2012年以来全球油气系统甲烷排放大规模实测的发展历程,实测方法包括手持设备检测、车载地面走航监测、飞机空中观测、卫星遥感大规模筛查等。他指出,经过十余年的实测发现,各国的油气排放清单在总体规模与各工艺环节的排放分布等方面都与实测数据存在较大的出入;油气甲烷排放具有明显的时空不均匀性,呈偏态分布特征。他以加拿大政府于2023年发布的全球首个基于空中实测数据的甲烷排放清单为例,进一步指出,实测数据的积累促进了基于实测的设施级别以及盆地/国家级别甲烷排放清单的建立。同时,基于实测的排放清单,推动了各国家和地区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减排措施,降低了系统的甲烷排放,其减排效果也能通过实测进行验证。
不过解东来博士也指出,油气系统甲烷排放依然存在排放不具备遍历性、检测技术具有局限性、个体检测误差偏大、对排放率分布的认知不准确等挑战,这些难题需要科研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解东来博士作讲座
解东来博士负责美国环保协会(EDF)在加拿大和中国的甲烷科学研究。他于2001年获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并于 2006 年至 2015 年担任华南理工大学能源工程系主任,于 2015 年至 2019 年担任深圳中燃-哈工大燃气技术研究院院长。加入EDF之后,他在加拿大担任哥伦比亚省油气甲烷排放研究合作组织(MERC)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牵头组织了加拿大西部油气产区多尺度甲烷排放测量活动。在中国,他为国际甲烷排放平台(IMEO)及EDF的甲烷排放相关科学研究项目的设计和执行提供指导。
本期讲座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鲁玺教授主持。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石化等单位的同仁参加了讲座和讨论交流。讲座后,鲁玺向解东来博士颁发了讲座纪念牌。

鲁玺教授向解东来博士颁发讲座纪念牌
CNEST前沿讲座系列由清华大学发起的CNEST多边合作项目和世界碳中和学会(筹)主办,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承办,旨在邀请国内外的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分享碳中和与能源系统转型领域的前沿科技、产业和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