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和碳中和研究院主办的“天工论坛-生命周期思想与碳中和”在辽宁大厦成功举办。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推进处处长王静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科学三处处长、环境工程学科项目主任杨静出席并致辞,论坛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岳东北教授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院士出席并作题为“碳中和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倍增式发展:机遇与挑战”的主旨报告。他深入解析了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尤其是我国的快速发展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面对挑战的策略。谈到全球碳交易体系,他指出,可靠、各方均可获取和接受的数据是推动全球碳交易体系的关键基础。

贺克斌院士作主旨报告
清华大学碳中和讲席教授、环境学院副院长徐明在会上介绍“天工计划”,并发布第一阶段成果——“天工LCA数据库”。“天工LCA数据库”由来自国内外三十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50余名行业专家联合构建,以开放、共享、透明、可信为基本原则,以符合国际通行标准的方法和技术,汇聚了涵盖我国55个行业和4000多组单元过程的70000多条公开数据,持续更新、校正、扩展范围,以支持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与国际合作互认。数据库可以在“天工计划”网站(https://www.tiangong.earth)获取。

徐明介绍“天工计划”
“天工计划”是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徐明教授、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伟强研究员、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玉涛教授和南昌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石磊教授牵头,联合国内外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组织的国际科学计划,旨在基于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标准化、开放透明的生命周期评价体系,革新传统工具、方法和模式,为服务我国乃至全球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一代方法、技术、工具和数据基础。他表示,欢迎更多的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加入“天工计划”。

徐明发布“天工数据库”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气候应对处处长木其坚,阿里巴巴集团ESG副总经理、ESG战略负责人刘伟,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环境可持续性技术管理团队(C-TMG)主任祝斌,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可持续转型中心研究员张文佺等专家就相关话题作特邀报告。

特邀报告环节(从左至右、从上至下:木其坚、刘伟、祝斌、张文佺)
在圆桌讨论环节,来自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碳足迹核算与认证机构和行业协会的专家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专家们从各自的专业视角探讨了碳足迹核算、管理、认证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机会和挑战,高度评价“天工LCA数据库”的原则、目标、愿景和重要意义,并对基于开放、透明、公平、共享的生命周期评价与碳足迹核算方法、数据、合作模式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研讨和展望。

圆桌讨论环节
论坛吸引了包括华为、阿里巴巴、中国水环境集团、中国建设银行、华润、南方电网、中车、中化、中咨、中汽中心、格力、联想、宁德时代、伊利、吉利、魏桥、中联重科、天合光能、利乐、隆基绿能、施耐德电气(中国)、欧莱雅(中国)、中创碳投、通标标准、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世界资源研究所、能源基金会、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北京资源强制回收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50多家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中外企业、专业智库、公益组织、新闻媒体的200余位专业人士参与。
论坛和数据库获得高度关注,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国家级大众媒体和中国环境报、中国能源报等专业媒体进行了报道,认为“天工计划”将是支撑近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的重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