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是中国煤炭消费量最大的部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尽管落后产能淘汰、超低排放改造和节能降碳改造等一系列政策已大幅降低了煤电行业大气污染排放,但煤电污染排放导致的健康风险仍不容忽视,且二氧化碳排放一直处于高位。在碳中和与美丽中国目标下,推进煤电行业转型、推动煤电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迫在眉睫。目前已有研究从机组尺度出发设计了健康协同效益最优、资产搁浅最少的煤电退役路径,但现实的煤电退役....
查看详情>>2024年3月18至20日,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孙炘一行到内蒙古森工集团走访调研,双方围绕大兴安岭林区生物多样性、碳汇、病虫害防治、生态价值实现、森林防火预警等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关立春主持座谈会。座谈会现场关立春表示,内蒙古森工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动融入发展大局,加快推进产业转型,积极推动“两山”价值转化,不断探索发展碳汇经济,取得一定成效。...
查看详情>>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新型电力系统研究中心、电机系易陈谊研究员团队通过开发新的空穴传输材料结合真空蒸镀钙钛矿薄膜实现了26.41%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世界最高效率纪录。在光伏技术领域,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以其突出的能量转换效率(PCE)和低成本而受到广泛关注。空穴传输材料(HTM)对于PSCs的光电性能和长期稳定性至关重要,其主要作用是提取光生空穴并阻止电子回传,从而抑制电荷复合,同时还可以作为中间层阻挡金属....
查看详情>>2024年3月15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与马里兰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基于前期十余年研究积累,联合开发并开源发布GCAM-China-v6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研究团队系统介绍了综合评估模型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主要功能以及学习资源。来自国内十余所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的众多专家学者出席,共同探讨了模型的功能、改进以及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GCAM-China-v6模型的开源发布,为全面分析中国自然环...
查看详情>>2024年3月13日,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伯明翰大学John Loughhead教授、丁玉龙教授到访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碳中和院)。清华碳中和院院长助理鲁玺教授、气候变化与碳中和战略研究中心杨秀副主任等参加座谈,对清华碳中和院及“碳中和与能源智联”国际多边合作项目进行介绍。双方就碳中和领域国际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Loughhead院士表示,碳中和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中国在全球....
查看详情>>2024年3月1日,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栾宗涛一行到访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以下简称碳中和院),调研指导碳中和院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相关工作。碳中和院院长贺克斌,清华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学科办主任王亚愚等参加座谈,碳中和院副院长孙炘主持会议。座谈会现场栾宗涛表示,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对碳中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希望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能够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积极探索碳中和学科....
查看详情>>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环境学院王灿教授课题组发布了2007-2022年中国国家级至地级市级低碳政策强度数据集(“China’s low-carbon policy intensity dataset from national- to prefecture-level over 2007–2022”)。该数据集量化评估了覆盖中国国家级、31个省级、334个地级市级共7282条低碳政策的强度,并将政策强度聚合得到包含三类政策层级、四类政策目标和三类政策工具的子指数。通过与宏观和微观数据相结合,该研究成果...
查看详情>>3月1日,2023年度“青山科技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环境学院大气污染与控制教研所所长鲁玺教授获奖。获奖理由:鲁玺教授围绕碳中和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综合环境效应开展研究,取得突出成果。未来将探索基于可再生能源倍增式发展的“电-氢-碳”耦合系统减污降碳效应研究并推动结果落地示范。鲁玺教授致力于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多区域、多部门协同转型机制与环境协同效应优化建模研究,提出可....
查看详情>>2024年2月26日,由香港绿色发展研究院、香港科技园公司及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共同主办的“香港绿色科技论坛2024”在港举办。本次论坛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支持,并由创新科技署资助,是首届“香港绿色周”(Hong Kong Green Week)的揭幕活动。论坛邀请香港特区政府多位高级官员,以及国内外重量级商界、学界及创投界专家,就绿色科技及金融议题进行深入研讨,汇聚业界各方建议,形成推动发展绿色科技的共...
查看详情>>近日,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气候治理与碳金融研究中心、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张希良教授、张达副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环境学院鲁玺教授团队联合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Michael R. Davidson助理教授团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小曳院士团队,开发了具有高时空精度的可再生能源布局与电力系统优化模型(Renewable Energy Siting and Power-system Optimization Model, RESPO),并使用该模型研究了我国未来长期...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