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2025年5月23日,《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5)》第一次全体作者会于北京顺利举办,报告工作组联合主席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会军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院士、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刘欣以及参与报告编写的40余位专家参会。

会议现场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系列报告是在能源基金会支持下,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及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携手发起,已连续四年精心编写发布,旨在持续追踪我国协同治理的最新进展,剖析现状及影响因素,精准定位需强化的薄弱环节,并展望未来协同治理路径。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更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年。2025年度报告将追踪过去一年及“十四五”期间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最新进展,阐述空气质量与气候变化现状及其影响,进一步提出需要补强的薄弱环节和未来协同路径。

贺克斌院士致辞指出,在全体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该系列报告已经成为品牌项目,连续四年发布,受到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以及国际组织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未来十年,无论是“双碳”战略的实现,还是美丽中国建设,都将进入到关键的阶段。在这一新形势下,社会各界对报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盼,因此要坚持问题导向、与时俱进,在本年度报告编写中,关注新问题,结合新方法,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潜力。期待第五次报告能够走向新的维度,取得更大的影响和成绩。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鲁玺教授作为2025年度报告召集人,介绍了报告编写背景和工作计划及安排。本年度报告将延续以往指标体系的主体框架,更新部分指标,着重跟踪我国“十四五”在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取得的进展,总结成就与差距。鲁玺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尹志聪教授、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所所长雷宇研究员、清华大学地学系副主任张强教授和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宫继成研究员5位章节召集人分别代表工作组介绍工作计划。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本年度报告跟踪“十四五”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工作进展的重要意义,指出报告需在充分总结我国在气候应对和环境保护方面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保护公众健康的角度,科学客观地指出当前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同时,在国际新形势下,做好前瞻性研究,为我国“十五五”社会经济发展和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另外,建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城市,介绍创新性的减污降碳地方实践,为我国全面推进城市减污降碳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在总结环节,贺克斌院士表示,系列报告从最初的促进学术交流和提供决策参考,到形成品牌项目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已形成良好的工作范式,能够促进多领域专家及青年科学家的交流合作,值得提倡推广;另外,当前极端天气频发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居我国自然灾害之首,应在报告中有所关注。王会军院士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加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在这一形势下,协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治理越发重要,希望系列报告能够进一步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此外,保护人群健康未来应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着眼点。朱彤院士表示,系列报告应着力加强国际传播与推广,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需总结梳理我国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的预测预警能力现状,为我国未来预测预警能力建设提供指导;此外,世界卫生组织(WHO)呼吁全球到2040年将空气污染健康影响减少50%,应思考并评估我国通过降碳减污来实现该目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下一步,各工作组将结合会议讨论意见,完善各项指标,稳步推进编写工作。后续工作组还将开展沙龙活动,邀请行业专家深入探讨相关议题,拓宽报告编写思路,促进领域内交流合作,以更科学、直观的方式加强成果宣传,进一步提高报告影响力,同时基于研究成果凝练政策建议,为推动我国“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提供重要参考。

上一篇:清华大学王贺武教授团队合作开发双层规划模型,助力重卡换电站布局

下一篇:《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工业低碳技术展望》报告重磅发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