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第46期碳中和学术沙龙“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与实践”在京顺利举办。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主办,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承办。会议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所所长、碳中和中心主任雷宇研究员主持。

沙龙活动现场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展开深入交流。本期沙龙聚焦如何在空气质量改善及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构建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并推动地方实践。活动通过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与CCAPP微信视频号同步直播,吸引了3200余人次在线观看。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毛显强教授作了题为“碳减排政策工具的协同与拮抗效应”的报告。他提出了一种混合型政策评估框架,结合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与判别矩阵,通过开展政策情景分析及政策效应模拟,对碳排放交易、新型储能补贴、强制性能效提升等政策工具组合在环境—能源—经济三个维度下的协同与拮抗效应进行模拟和评估,揭示了不同政策间“1+1大于2”或“1+1小于2”的现实情景。研究显示,双政策和三政策组合多呈弱协同效应,少数情景出现拮抗效应,且在多准则分析中,三政策组合比单政策和双政策组合获得较高的排名。研究结果提示未来政策设计需更加关注政策工具间的交互关系与潜在冲突。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书肖教授作“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和碳减排协同路径优化”报告。她指出,过去十年间全国层面呈现了减污与降碳的显著协同效益,但整体上仍缺少城市可落地的治理方案。通过构建面向碳污协同治理的综合评估模型框架,王老师团队开发了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决策支持系统,并以山西省临汾市为案例,在系统剖析临汾市能源产业结构和污染来源的基础上,识别当地大气污染治理的优先领域,并提出钢铁、电力、散煤、交通等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物及碳减排优化路径及预期碳污协同治理成效。研究表明,重点行业优化升级、落后产能淘汰、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持续推进散煤清零、优化货物运输结构是临汾市实现空气质量达标和碳达峰“双达”的有力抓手。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王敏研究员作了题为“主要经济体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政策与启示"的报告。她系统梳理了欧盟在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的政策实践与最新进展,指出《欧洲绿色协议》将零污染与气候中和目标纳入总体发展战略,新修订的《工业和畜牧业排放指令》也将污染物减排和脱碳同步纳入减排目标,同时把许可证和环境管理体系作为重要抓手,并依据最佳可行技术结论确保选择和实施的减排技术效益最大化。欧盟经验表明,立法支撑、系统评估、多方参与、技术创新等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中国应结合实际,在法律法规中强化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要求、完善相关政策与行动效果评估、推动温室气体减排要求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引导和鼓励利益相关方参与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决策等。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北京大学张世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昌敦虎教授、清华大学杨秀研究员、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李丽平正高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张昕高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解瑞丽高工等专家围绕沙龙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从宏观层面对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思考与总结。
专家们认为,随着我国“十四五”以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政策工具的边际效益逐渐递减,如何科学设计政策组合、避免潜在拮抗效应、提升整体协同效能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专家们指出,未来工作需更加关注地方层面的差异化挑战,结合不同城市和区域的产业结构、能源禀赋和治理基础,明确优先领域和关键措施,推动形成切实可行的路径。与此同时,讨论强调,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治理体系和政策框架。大家一致认为,推进减污降碳协同不仅是技术和政策的优化问题,更是治理体系和体制机制的深度变革,必须加强多部门共治、跨区域合作和全社会参与,才能实现空气质量改善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双赢”,为建设美丽中国和推动绿色转型提供坚实保障。